黃菊梅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體檢科,江西 贛州 341000
?
體檢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臨床分析
黃菊梅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體檢科,江西贛州341000
【摘要】目的:對體檢人群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情況進行分析,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方法:選擇接受尿素14C呼氣試驗的健康體檢者1129例,對HP感染的易感人群進行了解,并對相關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防治對策。結果:本次調查的1129例受檢者中,HP檢測結果陽性者519例,感染率為45.97%,以50~59歲組感染率最高(P<0.05)。結論:我院健康體檢人群的HP感染率相對較高,因此早期及時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意義重大,值得關注。
【關鍵詞】健康體檢;幽門螺旋桿菌;尿素14C;呼氣試驗;感染
本次研究對體檢人群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對在我院接受尿素14C呼氣試驗的健康體檢者的臨床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中資料來源于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接受尿素14C呼氣試驗的健康體檢者,選擇其中的112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86例,女343例,年齡20~87歲,平均年齡(45.8±11.5)歲。按照年齡將受試者分成20~29歲組、30~39歲組、40~49歲組、50~59歲組、60~69歲組、70~79歲組、≥80歲組,分別含有受試者108例、236例、390例、273例、93例、25例、4例。所有受試者均自愿接受臨床檢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1.1一般資料研究中資料來源于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接受尿素14C呼氣試驗的健康體檢者,選擇其中的1129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有男786例,女343例,年齡20~87歲,平均年齡(45.8±11.5)歲。按照年齡將受試者分成20~29歲組、30~39歲組、40~49歲組、50~59歲組、60~69歲組、70~79歲組、≥80歲組,分別含有受試者108例、236例、390例、273例、93例、25例、4例。所有受試者均自愿接受臨床檢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受試者接受檢查的當天早上空腹或者是在進食2h后進行檢查,試驗開始前應先漱口,給予患者尿素14C膠囊一粒,給予20ml涼開水送服,開啟一瓶二氧化碳集氣劑,將潔凈的有防倒流裝置的氣體導管予以插入,導管的下段浸入到集氣劑中,受試者通過導管吹氣力度保持始終,避免造成液體飛濺,嚴禁發生倒吸現象,在二氧化碳集氣劑由紫紅色變成無色后停止吹氣,氣體樣品收集完成后,做好標記,采取潔凈的吸管向氣體樣品內加入經過稀釋的閃爍液,劑量為4.5ml左右,而后加蓋密封保存,經潔凈的濾紙或者是不含熒光增白劑的衛生紙將瓶壁與瓶底擦拭干凈,溶解搖勻后于閃液儀上做樣品碳14C放射性(dpm)測定2min。HP陽性標準[1]為:14C-UBT≥100dpm/mmolCO2。

2結果
本次調查的1129例受檢者中,HP檢測結果陽性者519例,感染率為45.97%,以50~59歲組感染率最高。詳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HP感染陽性率比較結果統計
注:與其它年齡組相比,*P<0.05。
3討論
幽門螺旋桿菌(HP)為一種對公眾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的革蘭陰性微需氧致病菌,其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等疾病。有研究[2]顯示,HP感染可引起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蕁麻疹、冠心病、肝硬化、膽囊結石、妊娠嘔吐、腦梗死以及糖尿病等諸多并發癥。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HP定為明確的人類致癌因子。因此對HP感染予以早期準確的檢查意義重大。
HP感染率表現為男性多于女性,這是由于男性在外用餐的機會相對較多,并且國人沒有使用公共筷的習慣,從而導致口-口,胃-口傳播危險性增加,因此,應提倡分餐制,從而減少消化道感染發生率;HP感染與年齡呈現一定的正相關,隨著年齡的增加,感染率逐漸升高,且年齡為50~59歲人群占比明顯比其他人群高,可能是因為這一人群平常應酬較多,其吸煙及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未得到及時糾正,生活相對不規律,屬于HP易感人群。本次研究通過對健康體檢者開展尿素14C呼氣試驗對HP感染情況進行了解,結果筆者發現,1129例受檢者中,HP檢測結果陽性者519例,感染率為45.97%,以50~59歲組感染率最高(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3]報道結果相似,由此可推斷,我院健康體檢人群的HP感染率相對較高,因此早期及時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意義重大,值得關注。
尿素呼氣試驗具有無創以及可操作性強,無需利用內鏡侵入獲取標本等諸多優勢,其使胃內幽門螺桿菌“灶性分布”、取材局限等缺陷得到了克服,能夠更加全面地對胃部的整體情況進行反映,并能夠對胃內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密度展開半定量的評估[4]。尿素呼氣試驗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亦可能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比如藥物 、 上消化道出血 、 胃內其他產生尿素酶細菌等,在臨床使用中需引起注意。
參考文獻
[1]樊慧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相關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雜志,2010,12(12):1726-1727.
[2]張萬岱,胡慶蓮,蕭樹東,等.中國自然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消化及介入治療,2010,15(05):265.
[3]周輝,陳志恒,王雅琴,等.健康體檢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1):1660.
[4]李莉,楊雪英,莫健蓮.廣西玉林市門診病人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調查[J].廣西醫學,2009,29(04):539-541.
(收稿日期:2015.10.29)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