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霈
廣西桂林市中醫醫院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3
?
濕性敷料在慢性傷口換藥64例中的應用
李霈
廣西桂林市中醫醫院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西桂林541003
【摘要】目的:觀察濕性敷料在慢性傷口換藥中的效果。方法:選取128例慢性傷口換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對照組使用干性敷料;觀察組使用濕性敷料。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換藥時疼痛程度、治療時間及傷口二次創傷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換藥時疼痛得分及二次創傷積分較對照組低;觀察組治療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傷口患者使用濕性敷料進行換藥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疼痛和避免創口二次創傷,并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傷口;換藥;濕性敷料
慢性傷口是指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傷口不能按正常序列進行修復,延遲愈合時間達1個月以上。該類患者傷口愈合慢、治療時間長,給生活、學習造成嚴重影響。臨床研究顯示[1],濕潤環境可促進患者創面的愈合,筆者將濕性敷料應用到慢性傷口換藥中,獲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桂林市中醫醫院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28例慢性傷口換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齡35~72歲,平均(49.12±8.67)歲;創傷性潰瘍26例,糖尿病足部潰瘍15例,壓瘡12例,下肢靜脈炎性潰瘍8例,腹部手術傷口感染3例;創面面積5.3~22.5cm2,平均(13.25±3.31)cm2。對照組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36~71歲,平均(48.53±8.13)歲;創傷性潰瘍28例,糖尿病足部潰瘍13例,壓瘡10例,下肢靜脈炎性潰瘍9例,腹部手術傷口感染4例;創面面積5.5~22.6cm2,平均(13.25±3.69)cm2。所有患者創口持續時間都在4周以上,換藥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排除癌性創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精神類疾病、溝通障礙者,患者及家屬對本次分析均知曉同意,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采用濕性敷料進行換藥:對于有滲液、黑色或黃色腐肉較多的傷口,先行清創術以去除部分壞死組織,后使用生理鹽水及雙氧水對傷口進行沖洗,無菌干紗布擦干后,采用0.5%的碘伏對創面進行常規消毒,后將藻酸鈣敷料緊貼創口,外層使用干紗布或繃帶進行固定,創口進入紅期后根據病情及患者意愿停止換藥或行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干性敷料進行換藥,清創及消毒方式同觀察組,消毒結束后立即在創面處放置單層凡士林紗布,外層以無菌干紗布覆蓋,厚度約為2cm左右,直至創口進入紅期,根據病情及患者意愿停止換藥或手術治療。兩組治療期間均行常規治療,并做好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等護理措施。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觀察兩組治療效果、換藥時疼痛程度、治療時間及傷口二次創傷情況。治療效果參照有關文獻[2]擬定。治愈:創面完全被上皮覆蓋,1周內未復發潰爛;顯效:創面較治療前減少75%~99%,肉芽組織新鮮,臨床癥狀有明顯緩解;有效:創面較治療前減少25%~74%,有新鮮肉芽組織,臨床癥狀有改善;無效:創面較治療前減少<25%或增加,有或無新鮮肉芽組織,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換藥時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創口二次創傷積分判定[3]:創口不粘連,無二次創傷出血記1分;有粘連存在,需浸濕方可去除敷料,有少量出血或點狀創傷記2分;粘連緊密,需浸潤方可去除敷料,存在片狀創傷,出血需經按壓止血記3分,即得分越高代表二次創傷越嚴重。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換藥時疼痛程度、治療時間及傷口二次創傷積分比較觀察組換藥時疼痛得分及二次創傷積分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換藥時疼痛程度、治療時間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隨著交通意外傷、工傷的不斷增加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問題的增多,慢性傷口患者在近來年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加上耐藥菌的出現,致使傷口愈合時間明顯延長,患者在承受疼痛的同時,生活質量也明顯下降。導致慢性傷口延遲愈合的因素多認為與以下有關[4]:①受創部位的組織發生缺血、缺氧;②靜脈性淤滯引起靜脈壓增高和慢性水腫;③微血管萎縮、纖維化或完全閉塞;④壞死組織較多;⑤組織水腫。
換藥是慢性傷口治療的重要環節,干性敷料是常用的換藥方式,但容易使創面發生脫水、結痂,給上皮組織細胞的生長形成影響,而且容易使生物活性物質發生丟失,造成愈合速度的減慢。本組資料中的兩組患者一組使用干性敷料進行換藥,另一組使用濕性敷料進行換藥,經比較顯示以濕性敷料的一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換藥時疼痛得分更低,治療時間更短,二次創口傷積分更低。傷口愈合作為機體表面再生的自然過程,從凝血開始,經壞死、異物和細菌清除等一系列反應,從而新生組織使傷口缺損得以被填補,最終轉化為瘢痕。濕性環境下,壞死組織發生滲出水合反應,其釋放的蛋白溶解酶經水解作用,使壞死組織得以被吸收,并快速清除。本研究中使用的濕性敷料具有柔軟靈活的特點,可與創面較好地結合形成閉合性空間,使創面處于低氧微環境中,加速纖維細胞的生長,并刺激巨噬細胞,使其釋放大量生長因子,促進肉芽組織在短時間內形成,從而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濕性敷料對局部滲液具有較好的吸收作用,可有效的減少創面與敷料之間的粘連,從而減輕患者換藥過程中的疼痛和傷口2次創傷發生風險。
綜上,慢性傷口患者使用濕性敷料進行換藥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疼痛和避免創口二次創傷,并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蔡潔,陳莉莉,祁靜.派瑞松聯合泡沫銀敷料治療慢性傷口合并創傷性傳染性濕疹樣皮炎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4,25(23):3566-3567.
[2]羅彩芬.生肌膏與新型敷料聯合應用治療慢性傷口紅期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12):2246-2247.
[3]馮亞蔚,何新,周麗華,等.不同敷料應用于熱帶地區慢性傷口治療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1):110-112.
[4]郭琦,沈曉潔,陳玉春,等.水膠體敷料結合丹參酮注射液濕敷治療慢性傷口的療效觀察[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3):176-178.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圖分類號】R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17-02
作者簡介:李霈(1972-),女,廣東云浮人,主管護師,大專,主要研究方向:外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