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云
廣州市番禺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
品管圈在提高ICU抬高床頭正確率和執行率50例中的應用
吳楚云
廣州市番禺中醫院,廣東廣州511400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對提升ICU護士抬高床頭執行率和正確率的影響。方法:選取10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單盲法分成治療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對照組患者未實施品管圈干預管理,而治療組患者實施品管圈干預管理;觀察與比較ICU護士抬高床頭的正確率與執行率。結果:治療組患者抬高床頭的正確率(53.1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10.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抬高床頭的執行率(82.44%)比對照組(34.96%)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ICU護士進行品管圈干預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士抬高床頭的正確率和執行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行與運用。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品管圈;抬高床頭
ICU患者的病情一般均較嚴重,需長時間臥床休息,且需要對其予以腸內營養支持,或進行機械通氣治療[1],治療期間極易發生一些并發癥,例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營養支持時出現返流、誤吸等情況,繼而影響患者疾病的康復。經眾多研究表明[2-3]:抬高床頭是對危重病人進行護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其能夠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且避免返流與誤吸。但臨床上抬高床頭的執行情況并不理想,為提升ICU護士的抬高床頭的執行率,我院于2014年4月1日至9月1日開始實施品管圈活動,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我院所收治的10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屬于危重患者,且使用機械通氣48h以上;將脊椎骨折、骨折手術后或腰麻手術后有特殊體位要求的患者、低血壓患者以及存在醫學禁忌癥者排除。按隨機單盲法,將全部患者均分成兩組,即治療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治療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介于19~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8±5.5)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介于20~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1±4.9)歲。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未實施品管圈活動,治療組患者實施品管圈活動,具體活動情況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依據自愿參與的基本原則,通過宣傳、鼓勵等方法,以在ICU室成立品管圈小組,并選擇小組成員。在明確小組成員之后,對其開展相應的培訓,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
1.2.2明確主題按照活動開展的程序,召開品管圈活動會議,以商定品管圈活動的操作程序與流程;并根據程序,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了解當前ICU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的實際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依據各個護理問題的緊迫性,上級領導對相關問題的重視程度,以及品管圈活動處理問題的可行性,聯系組內成員的專業素質,采取投票或打分的辦法,對活動的主題加以明確,即提升ICU護士抬高床頭的正確率與執行率。選擇該主題的原因在于:其一,ICU護士對患者抬高床頭的執行率較低;其二,準確為患者抬高床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有助于強化患者的通氣功能,避免發生嘔吐、誤吸現象[4];其三,品管圈活動的實施,可提升患者抬高床頭的配合度。這一主題與“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相符,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上,不會對正常的護理工作造成影響,并且還能使ICU抬高床頭這項操作趨于規范化、標準化[5]。所以,將“提升ICU護士抬高床頭的正確率與執行率”作為本次品管圈活動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2.3現狀調查對ICU患者不同時間段(如8:00、12:00、16:00、20:00)的床頭抬高情況和床頭抬高角度的操作情況等展開調查,以了解ICU床頭抬高的實際情況。經調查發現:我院ICU患者床頭抬高操作的正確率與各個時間點床頭抬高的執行率均比較低,其中,正確率在15%以內,而執行率在55%以內。針對這種情況,在品管圈活動中,應將活動的重點放在如何提升其床頭抬高的正確率和執行率兩個方面。
1.2.4原因分析采取各種方法(如直方圖、魚骨圖等),從各個方面(環境、制度、人員)分析其床頭抬高正確率與執行率低的原因,最終發現其原因在于:護理人員對床頭抬高的認識不足,并未意識到其重要性,同時對床頭抬高的操作辦法不夠熟悉;對床頭抬高這一工作,并未給出確切的操作規范和流程,也未給出床頭抬高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使得護理人員“無章可依”[6];監督、檢查力度不夠。
1.2.5措施與執行品管圈成員對床頭抬頭正確率和執行率低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且全面貫徹執行。其一,應通過各種方式搜集有關ICU患者床頭抬高的信息與資料,并由圈長號召圈內成員進行學習,且將相關資料發放給ICU內的每一名護理人員,以提升其對床頭抬高的認識,并使其意識到正確抬高床頭的意義,從而促進其工作態度的轉變。其二,制定完善的操作標準,依據ICU內患者的疾病種類,制定一套內容詳細的床頭抬高操作流程,同時對其適應癥、禁忌癥、操作流程等內容加以明確,且督促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操作[7]。其三,強化對ICU護理人員的培訓,為提升護理人員床頭抬高操作的正確度與熟練度,可采用標準演示的辦法,為護理人員做示范,以便使其更好地掌握該項操作;同時,還可演示一些不正確的操作,并讓護理人員指出錯誤之處,以強化其對錯誤操作的認識[8]。培訓后,圈長可對每一名護理人員的學習情況進行打分。其四,加強監督與檢查力度,安排專門的人員每天不定時對患者的床頭抬高情況進行檢查,以了解其執行情況。在檢查期間若發現不足之處或存在錯誤,因及時指正[9]。每個月對檢查情況進行統計;召開全體會議,公布每個月的檢查結果,且對操作期間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與總結。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床頭抬頭的正確率與執行率情況進行觀察、統計以及比較,以了解品管圈活動在提升ICU護士抬高床頭操作水平中的運用價值。
2結果
2.1兩組抬高床頭的正確率情況分析在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抬高床頭例次為316次,其中有33例次為正確,其正確率為10.44%;而治療組患者抬頭例次為751次,其中有399例次正確,其正確率為53.13%。兩組抬高床頭的正確率相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床頭抬高操作正確率情況比較 (例次)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兩組患者各時間點床頭抬高執行情況分析治療組患者需抬高911例次,實際抬高751例次,其抬高床頭執行率為82.44%(751/911);對照組患者需抬高904例次,實際抬高306例次,其抬高床頭執行率為34.96%(316/904)。兩組患者實際抬高床頭例次相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時間點床頭抬高執行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3討論
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種有效且先進的品質管理手段,其是由一群互補或相近的工作場所人員,自動構成一個圈的活動團隊,經由大家集思廣益,全體協作,依據相關的活動程度,或是采取品管手段來處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10]。該管理手段的目的就在于: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最終實現績效的提升[11]。對ICU患者抬高床頭,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以及液體返流和誤吸等情況的發生,繼而保證疾病治療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ICU床頭抬頭現狀來看,ICU護士床頭抬高的正確率和執行率都比較低,針對這種情況,需采取有效手段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床頭抬高的正確率和執行率。而品管圈就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管理手段。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實施品管圈的治療組,其干預后的床頭抬高執行正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除此之外,通過對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床頭抬高情況的觀察發現,治療組床頭抬高的執行率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ICU護士進行品管圈干預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士抬高床頭的正確率和執行率,值得在臨床上推行使用。
參考文獻
[1]林莉珍,羅丹華,李立青,等.品管圈活動在提高ICU導尿管護理執行正確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11(7):171-173.
[2]何永紅.品管圈活動對提高ICU護士抬高床頭的執行率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3(7):4143-4144.
[3]劉光娣,陳軍軍,田永明,等.品管圈管理在提高ICU護士抬高床頭依從性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1):3814-3815.
[4]馮建瑩.品管圈活動對提高醫院ICU護士床頭抬高依從性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4,14(22):374.
[5]方丹嬪,張海英,蔣秋紅,等.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床頭抬高依從性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4):773-774,786.
[6]趙艷紅.品管圈活動提高ICU護士對于危重病人抬高床頭依從性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2(7):4689.
[7]蔣淵屏.品管圈活動提高重癥監護室護士對病人床頭抬高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4,32(35):3331-3332.
[8]李倩,丁賢濤,金玲,等.品管圈在ICU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依從性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9(1):69-71.
[9]鄭菁,陳鑫鑫,黃曉銘,等.品管圈活動對提高護士抬高機械通氣患者床頭依從性的作用[J].福建醫藥雜志,2015,37(4):161-163.
[10]鐘琦.品管圈活動對提高護士床頭抬高依從性的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6(1):180-182.
[11]柯曉暉.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床頭抬高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10(1):279-280.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