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善
安徽省立醫院重癥醫學科,安徽 合肥 230000
?
呼吸道護理干預在重癥顱腦外傷28例中的應用
朱家善
安徽省立醫院重癥醫學科,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觀察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實施呼吸道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56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8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實施呼吸道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82.14%,實驗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6.43%,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致殘率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實施呼吸道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重癥顱腦外傷;呼吸道護理干預;護理滿意度
顱腦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頭部遭受外界暴力作用,目前顱腦損傷患者人數日益增加。由于患者顱腦損傷,導致其神經系統以及呼吸中樞受到重創,嚴重影響患者呼吸系統功能,引發呼吸不暢。重癥顱腦外傷占顱腦損傷患者的20%,其病死率較高[1]。因此,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進行科學有效護理在臨床具有重要意義。為探討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實施呼吸道護理的效果,筆者選擇我院接收的56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56例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撞擊傷患者18例,車禍傷患者32例,高空墜落傷患者16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齡27~53歲,平均年齡(38.6±4.91)歲;實驗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26~51歲,平均年齡(37.4±3.9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瞳孔、意識等生命體征變化,對耳、鼻腔中有液體流出患者選擇用紗布覆蓋。除此之外,加強患者飲食護理,以高熱量、高蛋白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并做好泌尿系統護理工作,定時沖洗膀胱,做好會陰護理。對引流管進行固定,并觀察引流管的顏色及性質,確保引流通暢。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相應的抗炎、止血、補液等輸液治療。與此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實施呼吸道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令患者保持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對于顱底骨折或腦脊液耳漏患者,護理人員應將其頭部抬高約15~20cm,解開患者衣領,如果患者頸椎沒有受損,可將患者的頭偏向腦脊液耳漏的一側,減輕患者腦水腫程度,避免發生顱內感染。②對于呼吸不暢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仔細檢查并清除患者咽部分泌物。對于合并頜面部創傷患者,護理人員應立即對其口腔內的血塊、脫落的牙齒以及嘔吐物進行清除,并用專業吸引器吸出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避免患者發生窒息。③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吸痰前要對吸引裝置進行仔細檢查,并對負壓水平進行調節。對于氣管切開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在患者吸痰前先為其進行純氧吸入,在吸痰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動作要盡量輕柔且迅速,吸痰時間控制在15s之內,如果患者痰量較大,可時隔5min后繼續為其吸痰。④對于需要口咽通氣管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抬起其額角,使通氣管的彎頭部位向上,保證通氣管的開口對準聲門。⑤對患者行氣管插管前,護理人員應徹底吸凈患者口咽部分泌物,插管動作要輕快,插管深度要適宜,同時對患者兩肺的呼吸音進行聽診。⑥對于需要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濕化處理,保證患者吸入的蒸汽溫度在35℃左右。對于氣管插管或切開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痰液進行觀察,若痰液粘稠,應間接對其進行濕化處理。
1.3護理滿意度評價[2]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試卷共設置20個問題,主要包括護士的服務態度、專業技能、責任心等,每個問題設3個選項:滿意記3分,一般滿意記2分,不滿意記0分。試卷總分60分,40~60分為滿意,20~40分為一般滿意,20分以下為不滿意。試卷發放56份,收回56份,收回率100%。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患者總數]×100%。
2結果
2.1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 對照組有6例患者對護理表示滿意,17例一般滿意,5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2.14%,實驗組有18例患者對護理表示滿意,9例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6.43%,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 [例(%)]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2.2兩組搶救成功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的情況實驗組搶救成功率為92.86%,致殘率為7.14%,無死亡病例;對照組搶救成功率為85.71%,致殘率10.71%,死亡率為3.5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搶救成功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3討論
目前,顱腦損傷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造成顱腦損傷主要是因交通意外、異物撞擊及高空墜落引起的外界暴力作用于患者頭部,導致患者發生顱骨骨折、腦震蕩、顱內出血及腦挫傷,臨床表現有頭暈頭痛、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血壓下降以及呼吸困難,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3]。因此,醫護人員在搶救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與此同時,加強對患者呼吸道護理,確保患者呼吸通暢,以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致殘率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呼吸道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晨迪.為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施行綜合呼吸道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4):73-74.
[2]胡艷芳. 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的呼吸道護理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4):160-161.
[3]李婧.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的呼吸道護理要點分析[J].大家健康,2015,9(19):231-232.
(收稿日期:2015.12.26)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