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宗相,黃榮利,王艷紅,何躍群,鐘振東,謝春光
1 眉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眉山 620062;2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3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中西藥聯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
岳宗相1,黃榮利1,王艷紅1,何躍群1,鐘振東2,謝春光3
1 眉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眉山 620062;2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3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目的:觀察參芪復方聯用前列地爾、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作用機理。方法:將DPN患者75例隨機分為3組,3組患者均常規(guī)控制血糖,對照組給予甲鈷胺治療;西藥組給予前列地爾聯合α-硫辛酸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在給予前列地爾聯合α-硫辛酸治療的基礎上口服中藥湯劑參芪復方;治療14天后記錄3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檢測下肢神經傳導速度(NCV)、感覺振動閾值(VPT)、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結果: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及西藥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NCV增加,與西藥組及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VPT降低,與西藥組及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西藥組及對照組比較,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超敏C反應蛋白和MDA水平降低(P<0.05),SOD活性增加(P<0.05)。結論:中藥參芪復方聯用前列地爾、α-硫辛酸可明顯改善 DNP 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加神經傳導速度,降低感覺振動閾值,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提高抗氧化能力,減輕炎癥反應而實現。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氧化應激;中西醫(yī)結合;參芪復方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等多因素作用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是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代謝異??蓪е露喾N病變,影響患者生活,威脅患者生命。其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60%~90%[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是引起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險因素。有研究[2]認為早期發(fā)現并積極治療DPN可以減少糖尿病足的形成,明顯減少截肢率。筆者發(fā)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DPN療效更優(yōu),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2013年1月至 2014年10月于眉山市中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7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西藥組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4例;年齡19~65歲,平均(43±12) 歲;糖尿病病程為2.5~15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為2個月至5年。西藥組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20~64歲,平均(42.5±12.0)歲,糖尿病病程為2.6~12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為2個月至5.5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中男8例,女17例;年齡19~60歲,平均(40± 11)歲;糖尿病病程為1~13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為0.5~5.5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納入:依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納入患者,且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標準[3]:1)對稱性感覺異常,出現燒灼感、麻木感、瘙癢感、蟻行感等感覺;2)跟腱反射或和膝腱反射減弱,甚至消失;3)下肢肌電圖顯示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波幅降低;4)感覺振動閾值(VPT)測定,VPT>15V。
1.3 排除標準排除:1)年齡>60歲和<18歲者;2)近1月內合并有糖尿病酮癥、非酮癥高滲狀態(tài)、低血糖癥者;3)近1月內或目前正使用其他藥物影響療效判定者;4)合并有肝腎、心腦血管疾病或腫瘤患者;5)患有可引起神經傳導異常疾病者;6)依從性差不能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控制飲食,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將血糖控制在空腹 5.0~7.0 mmol/L,餐后7.0~10.0 mmol/L,原有降壓、調脂等治療不變。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甲鈷胺(北京泰德制藥公司生產,批號:050111)1.0 mg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14天。西藥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前列地爾10 μg靜脈推注,α-硫辛酸(上?,F代哈森藥業(yè)公司生產,批號:050222)600 mg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14天。中西醫(yī)結合組在西藥組的基礎上,給予參芪復方湯劑,藥物組成:人參15 g,黃芪15 g,山藥15 g,天花粉12 g,葛根12 g,雞血藤12 g,丹參10 g,酒大黃10 g,兼濕熱者加蒼術10 g,由我院煎藥機煎液600 mL,口服,3次/d,1劑/d,連續(xù)14天。
1.5 觀察指標
1.5.1 癥狀評估及查體 記錄治療前后癥狀及查體情況,由同一操作者對患者癥狀進行評估及記錄,然后進行神經反射檢查并記錄。
1.5.2 肌電圖檢查 由我院電生理科同一操作者對患治療前后者行雙下肢正中神經及腓神經傳導速度檢測。
1.5.3 血清學檢查 治療前后均取患者前臂空腹靜脈血各2 mL,離心后取血清,采用化學比色法測定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超敏C蛋白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5.4 VPT檢查 對患者治療前、后行下肢VPT檢查。所有VPT值由同一操作者使用美國Bio-Thesiometer感覺定量檢查儀完成。判斷標準:VPT 0-15V為振動覺正常;VPT>15V為振動覺異常。
1.6 療效標準顯效:患者感覺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下肢腱反射恢復正?;蚪咏?,肌電圖檢查顯示下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NCV)增幅大于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患者感覺癥狀減輕,下肢腱反射好轉,肌電圖檢查顯示下肢NCV增幅2~5 m/s;無效:患者感覺癥狀未減輕或加重,下肢腱反射無改善,肌電圖檢查顯示下肢NCV增幅小于2 m/s或較前減慢[4]。
1.7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總有效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為96.0%,西藥組總有效率84.0%,對照組總有效率56.0%。中西醫(yī)治療組及西藥組臨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yī)治療組優(yōu)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下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3組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西醫(yī)治療組和西藥組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yī)治療組優(yōu)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實驗室指標 治療前 3組 MDA、SOD及hs-CR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及西藥組血清MDA水平及hs-CRP降低(P<0.05),SOD活性明顯增加(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指標改善更明顯,與西藥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雙足VPT3組患者治療前雙足VP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雙足VPT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明顯低于另外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3組下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m/s

表2 3組下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m/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表示與西藥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正中神經傳導速度 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 25 41.36±4.05 49.80±5.16*34.89±1.12 44.18±1.98*Δ西藥組 25 41.25±4.45 47.80±4.06*36.55±1.08 41.08±2.23*對照組 25 41.08±4.52 44.59±3.92 36.50±1.12 38.98±1.98
表3 3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3 3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Δ表示與西藥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MDA/(nmol·mL-1) SOD/(U·mL-1) hs-CRP/(m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 25 7.55±1.98 2.38±1.22*Δ80.08±20.15 118.26±15.14*Δ5.25±2.09 2.25±2.03*Δ西藥組 25 7.65±2.05 3.08±1.06*80.65±21.18 109.24±22.21*5.18±2.06 3.25±2.33*對照組 25 7.48±1.52 5.59±1.62 81.05±19.12 88.98±20.88 5.32±2.24 4.38±2.16
表4 3 組治療前后VPT 比較(±s) V

表4 3 組治療前后VPT 比較(±s) V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Δ表示與西藥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右足VPT 左足VP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 25 23.22±4.84 17.05±4.11*Δ22.88±4.18 16.82±3.55*Δ西藥組 25 23.48±5.68 19.95±5.16*23.65±4.08 19.89±4.43*對照組 25 22.98±4.82 21.55±4.92 23.45±4.12 21.04±3.68
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臨床表現出現早而隱匿,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耽誤治療,如DPN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易引發(fā)足部潰瘍、感染和壞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生存質量。燒灼感、麻木感、蟻行感等感覺障礙是DPN的早期臨床表現,如不及時治療,這種感覺異常加重并可很快從肢體遠端腳趾向上發(fā)展至膝關節(jié),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皮膚刺痛、癢、麻,晝夜不休,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DPN發(fā)病機理復雜,具體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相關研究[5]認為主要與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下導致的氧化應激損傷有關,長期代謝紊亂造成血管、神經細胞組織代謝障礙及循環(huán)障礙,導致細胞線粒體內超氧化物產生過多,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及神經細胞凋亡。因此,改善循環(huán)和拮抗氧化應激損傷是西醫(yī)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yī)學中雖無糖尿病神經病變這一名詞,但以其表現可將之歸屬于中醫(yī)“消渴”“痹癥”范疇,其臨床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冷困、萎軟等。導師謝春光教授深研中醫(yī)典籍,結合數十年臨床經驗,認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兼瘀血阻絡,提出通補雙調治法,并創(chuàng)方劑參芪復方應用于臨床。
抗氧化損傷、營養(yǎng)神經和改善循環(huán)是治療DPN的主要手段,α-硫辛酸是臨床抗氧化損傷的最常用藥物,它是一種具有雙硫鍵結構的二硫化合物[6],可以清除包括單態(tài)氧、氫氧自由基、過氧亞硝基陰離子、過氧化氫及一氧化氮自由基等在內的多種氧化應激產物,還可促進細胞線粒體內能量代謝,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具有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6]。前列地爾是臨床上改善糖尿病患者血供的最常用藥物,它可擴張末梢血管,增加末梢循環(huán)血量,還可改善血流變、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少和抑制血栓形成,進而改善循環(huán),增加細胞修復能力,減少氧化應激產物堆積。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可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DNA和RNA的合成,還可調節(jié)蛋白質和脂肪代謝,具有修復損傷神經組織及神經細胞的作用,是臨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最常用藥物[7]。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診斷及治療尤為關鍵。神經病變相關檢查在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篩查中逐步引起重視,因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聯合VPT測定的無創(chuàng)性,診斷上的準確性,在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篩查及評估中較受推崇,也成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治療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8]。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使用甲鈷胺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效果仍不理想。中藥參芪復方聯用前列地爾、α-硫辛酸,在改善患者癥狀、增加下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降低VPT方面,較西藥組及對照組效果明顯,表明中藥參芪復方聯用前列地爾、硫辛酸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較單用西藥更佳。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機理的研究上,有學者[9]認為,急慢性高血糖狀態(tài)可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失衡,致使細胞線粒體活性氧增加,損傷細胞DNA,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可清除超氧化陰離子自由基,糖尿病狀態(tài)下SOD明顯減少,而MDA是脂質過氧化的分解產物,是反映機體氧化損傷的重要參考指標,hs-CRP是公認的糖尿病神經并發(fā)癥的炎癥因子,可反映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程度[10]。本研究使用具有補虛祛瘀作用的參芪復方是導師謝春光教授多年經驗方,方中人參、黃芪配伍具有大補元氣,補中益氣,固脫生津之功;山藥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功;丹參與制大黃共用,活血化瘀,以除消渴之瘀血[11]。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醫(yī)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及對照組,癥狀明顯緩解,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增加,VPT明顯降低;在實驗室的指標方面,與西藥組及對照組相比,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hs-CRP、MDA水平明顯降低,SOD活性明顯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參芪復方聯用前列地爾、α-硫辛酸可有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其機理可能是通過抗氧化作用,降低炎癥反應而實現,表明中西藥聯用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面更具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Petit WA Jr,Upender RP.Medic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Clin Podiatr Med Surg,2003,20(4):671-688.
[2] Lavery LA,Wunderlich RP,Tredwell JL.Disease management for the diabetic foot: effectiveness of a diabetic foot prevention program to reduce amputations and hospitalization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5,70(1):31-37.
[3] 賈偉平,沈琴,包玉倩,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檢測方法及其診斷價值的評估[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38:2707-2710.
[4] 吳東波.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4):47-48.
[5] 岳宗相,王艷紅,劉致勤,等.參芪復方對糖尿病血管氧化應激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8(11):1156-1159.
[6] 張瑞清.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6):614-616.
[7] 韓健.甲鈷胺聯合α-硫辛酸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62-63.
[8] 沈娟,曾輝,李連喜,等.振動感覺閾值(VPT)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中的診斷價值[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3,40(1):31-37.
[9] Rosen P,Nawroth PP,King G,et a1.Th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a summary of a congress series sponsored by UNESO-MCBM,the American b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German biabetes society[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1,17(3):189-212.
[10] Verit FF.High sensitive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normoinsulinemic polycystic ovary patients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J].Arch Gynecol Obstet,2010,281(6):1009-1014.
[11]岳宗相,劉平,張培海,等.參芪復方治療糖尿病陽痿30例[J].河南中醫(yī),2012,32(4):459-460.
Clinical Effect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asten Medicine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YUE Zongxiang1,HUANG Rongli1,WANG Yanhong1,HE Yuequn1,ZHONG Zhendong2,XIE Chunguang3
1 Meishan Municipality TCM Hospital,Meishan 620062,China;
2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
3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R587.1
B
1004-6852(2016)11-0093-04
2015-10-27
四川省眉山市科技局項目。
岳宗相(1980—),男,博士學位,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