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漸
戰爭,是人類矛盾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毫不夸張地說,一部人類傳承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延續不斷的戰爭史。讀者朋友們應該已經熟知一些戰爭史上的決定性戰役,比如馬拉松戰役、坎尼會戰、滑鐵盧戰役、葛底斯堡戰役、凡爾登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諾曼底登陸等等。然而,這些著名戰役只是戰爭史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大大小小并不那么為人所知的戰事,猶如點點繁星般存在于歷史的長河中。
自本期開始,本刊特別推出“戰場·鮮為人知的戰斗”系列文章,帶您穿行于世界歷史的各個時期,回到那些雖沒那么耀眼,卻和決定性戰役一樣充滿戰爭藝術的戰事中去。

奧匈軍隊總參謀長赫岑多夫
1916年5月,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戰爭已經進行了12個月。在此期間,戰事的焦點始終都在意大利國境東北面的伊松佐河地區,雙方再次進行了多次龍爭虎斗。相較之下,位于伊松佐河以西的特倫蒂諾及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地則相對平靜,奧匈帝國占據著這里的大片領土,它像一把匕首直插意大利北部,指向富饒的波河盆地。不過由于阿爾卑斯山的大小群峰阻礙著大兵團行動,當地只發生過幾次小規模的戰術沖突。
時至1916年,特倫蒂諾地區的空氣中似乎彌漫著一種緊張的味道。這片布滿嶙峋怪石的山地,有可能成為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之間下一場大戰的戰場嗎?
自從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人背信棄義(意大利原為同盟國的一員,這時選擇加入協約國作戰),對奧匈帝國宣戰以來,奧匈軍隊就不得不在原有的俄國和塞爾維亞戰線之外面對第三條戰線的壓力。在伊松佐河地區的連場交戰難分勝負,更讓奧匈軍方倍感壓力。對于多線作戰的奧匈帝國來說,必須盡快解決掉意大利問題才能集中全力去應對主要敵人——俄國。為了快速達到目的,奧匈軍隊的“大腦”——總參謀長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將“長劍”指向了特倫蒂諾。他決定集中重兵突擊特倫蒂諾山地,在掃蕩約80千米寬的當面意軍防線后一舉沖入威尼斯平原。接下來,奧匈軍隊將順勢進占維琴察等地,繼而從側后切斷在伊松佐河戰場的意軍主力,將其消滅而徹底“搞定”意大利戰局。
就奧匈軍隊在開戰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遲緩、組織復雜、效率低下等特質而言,這樣宏大的進攻計劃確實令人大吃一驚。在很大程度上,這份計劃的出臺恰當地表明了其制定者赫岑多夫素來對對手意大利持有的那種態度——極度輕蔑的仇視。
奧匈帝國要想達成上述宏大的戰役意圖,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出其不意的迅速攻擊,二是摧枯拉朽的優勢兵力。
奧匈帝國已經全面動員,可國內可用的預備兵力少得可憐,為了進攻意大利,就必須從俄國前線抽調重兵,但赫岑多夫得祈求上蒼保佑,讓俄軍別在這段時間里發起大規模行動。不過,如果德軍能夠派出部分兵力參戰,那就不必過分削弱東線。于是赫岑多夫向他的盟友—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提出了請求,希望調派9個德國步兵師赴特倫蒂諾參戰。
然而,法爾肯海因冷冰冰地拒絕了。首先,他在研究了赫岑多夫的作戰方案后認為,這樣的作戰計劃過于投機,失敗的風險很大,而且就算按赫岑多夫計劃的那樣投入18個師(包括德國師在內),力量仍顯不足,法爾肯海因估計該計劃至少需要25個師。其次,當時德軍需要集中力量在法國戰場上的凡爾登,不可能向其他地區抽兵。第三,當時意大利還沒有向德國宣戰,兩個國家理論上還不是敵人。
雖然法爾肯海因的拒絕令赫岑多夫感到沮喪,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反而像受了刺激一般的開始全力推動它。他從東線抽調了13個主力師,和特倫蒂諾原有的部隊合編為兩個集團軍,分別是由丹克爾將軍指揮的第11集團軍和由凱斯哈薩將軍指揮的第3集團軍,這兩個大兵團將采取一前一后的部署,為這場攻擊注入持續的推動力。進攻兵力共計15.7萬人,火炮數量為1977門,其中有多達476門大口徑炮,令人生畏的420毫米重炮也在其中。此外,多名皇親貴胄的加入突顯出這場攻勢的重要性,在戰場上出任總指揮的是歐根大公,即將成為奧匈帝國皇帝的卡爾大公也從維也納趕來親自指揮一個軍。
大兵團在山地的行動對后勤保障提出了近乎嚴酷的要求,赫岑多夫相信自己能夠克服這一點。據說,投入運輸和后勤保障的人數同作戰兵員不相上下,即便如此,還是有多支部隊被明確告知:開戰后的頭幾天里,他們惟一能吃的食物就是自己攜帶的罐頭。此外,在山地條件下,各部隊之間的通訊和協同將會非常困難,基本上有賴于各位主官的臨機判斷,不過赫岑多夫預計意軍的士氣和作戰意志都很低,不會給奧匈軍隊造成太大的麻煩。而一旦越過阿爾卑斯山地,通訊和物資供應就能恢復正常。
在總參謀長的樂觀情緒下,攻擊部隊中彌漫著輕松的氣氛。甚至有一批導游也加入到前鋒部隊中,為的是在攻入意大利大城市后,為軍官們指點當地最好的飯店!
戰前,奧匈軍方普遍認為在特倫蒂諾的進攻會打意大利人一個措手不及,但實際上,那里的意軍已經在做著相關準備,軍隊高層也預計到奧匈軍隊會從特倫蒂諾進攻,只不過敵人進攻的規模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
意軍的總參謀長卡多爾納伯爵是一位戰略眼光顯著優于戰術素養的老將,一開始,他和其他協約國將領一樣,相信奧匈軍隊不會從俄軍眼皮底下抽調部隊來攻打特倫蒂諾,因此他考慮的重點是謀劃一場新的伊松佐河攻勢。為此,他告訴在特倫蒂諾地區的第1集團軍司令布魯薩蒂,讓他保持“正常的防御態勢”。
到了1916年春天,奧匈軍隊即將進攻的小道消息不斷流傳,這讓卡多爾納開始重新審視局勢。他于4月視察特倫蒂諾防區,對相關部署極不滿意,下令增設山地據點加強一線防御,同時解了第1集團軍司令布魯薩蒂的職,代之以更加沉穩的佩科里·吉拉爾迪將軍。此外,卡多爾納開始向這里增調部隊,到4月底特倫蒂諾的意軍已經達到118個步兵營外加40個預備營的規模,火炮數量為623門。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坊間傳言意軍難享假期、工資微薄,不過士兵們的士氣倒是相當旺盛。
就在這種情況下,奧匈軍隊的特倫蒂諾攻勢于5月14日打響了。這一天全都是炮火攻擊,第二天才將步兵投入進攻。奧匈軍隊原期望意大利人會在第一天的火炮重擊下逃跑,但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意軍仍然堅守在陣地,于是阿爾卑斯山地最血腥的戰役開始了。
這片戰場的地貌高拔、險峻、荒涼,除了登山愛好者外很少有人會對這片地區有好感,因此在這里戰斗的困難程度也遠超其他地區。奧匈軍隊首先對東西兩翼的側面陣地發力,分別突擊西面的拉加里納山谷和東面的蘇加納山谷。
盡管當面意軍頑強抵抗,不過由于其陣地缺乏縱深,主要兵力和火炮過于集中于前線,因此在占據兵力優勢的奧匈軍隊的壓迫下損失頗大。對于開戰后頭幾日奧匈軍隊的推進,一名身為隨軍觀察員的德國將軍格雷蒙發出了“引人入勝”的評價。在羅馬的美國駐意大利大使納爾遜·佩奇也在報告中記錄道,“奧地利人對推進的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意軍的前哨陣地被炮火整個蕩平了”。
實際上,意軍雖然逐步退卻,卻并未崩潰,他們的抵抗越來越堅決,奧匈軍隊取得勝利所仰仗的進攻速度被拖慢了。在西面,意軍第37師退守海拔2115米的桑托峰,在那里堅守到18日才后退。在東面,奧匈軍隊甚至需要投入1個師才能攻取意軍1個營據守的險要陣地。
在回蕩于山間的震耳欲聾的炮聲中,落石和雪崩不斷增加著進攻者推進的難度,在兩翼的平均推進縱深還不足10千米的情況下,奧匈軍隊就陷入了精疲力竭的困境中。

鑒于兩翼的困頓,歐根大公下令提早發起中路的強攻。5月20日,皇儲卡爾大公的部隊發起了沖鋒,一度將當面意軍擊退到阿西耶羅以南一線,那里已經是意大利人在阿爾卑斯山地的最后一道陣地,一旦突破那里,奧匈軍隊就可以經由丘陵地帶劍指維琴察平原了。
不過在阿西耶羅,以帕勒莫旅領銜的意大利部隊死守不退,這些戰士兼具農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阿爾卑斯登山者的技能,讓卡爾大公速勝的意圖落了空。此時戰場的兩翼仍在激戰,奧匈軍隊雖然在中路突破了部分意軍防線,但敵軍遠未瓦解,這種突破就顯得有些尷尬。當時的意大利人對此形勢做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評論:奧地利人被他們自己的推進扼住了咽喉。
認清了敵人決心的卡多爾納擱置了他的伊松佐河攻勢,并從那里抽調大軍緊急增援特倫蒂諾戰場。作為一個出色的后勤專家,卡多爾納立即展現出他的手段,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意大利北部的鐵路網就全部高速運轉起來,把大量兵員和物資送往交戰地區。
隨著援兵的到來,意軍在特倫蒂諾組建了一個第5集團軍,下轄5個軍和1個騎兵師,加上原有的作戰部隊,使得特倫蒂諾的意軍人數達到40萬之眾。或許是察覺到意軍的動向,奧匈軍隊于25日發起一場猛攻,但只是令意軍防線“一度松動”而已。
對奧匈軍隊來說,獲勝的大好時機已經過去了。禍不單行,此時的東線傳來消息,稱俄軍有可能發動攻勢。于是在27日,奧匈軍隊開始從特倫蒂諾抽調兵力。6月2日,盡管仍處于守勢,但意軍已經明顯感覺到奧匈軍隊的進攻失掉了此前的銳勢,卡多爾納適時發布動員:“為了祖國和軍隊的榮譽,讓我們戰斗到死!”
6月4日,俄軍果然發起了進攻,次日,特倫蒂諾戰場上的奧匈軍隊做了最后一次攻擊努力,從6月6日開始,部隊和物資就源源轉調東線去了。14日,意軍發起全線反擊,尚存的奧匈軍隊且戰且退,到25日全部退回了之前的攻擊出發線。同一天,意軍收復了多處山地小城,這些昔日充滿世外桃源氣息的聚居地已經化為了一片片碎石場。

卡多爾納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進攻,還是調兵回伊松佐河?兩個戰場都以兇險的地貌著稱,不過鑒于奧匈軍隊的攻勢已經證明在特倫蒂諾實施進攻的極端困難性,卡多爾納選擇了把主力調往伊松佐河。
被奧匈帝國寄予厚望的特倫蒂諾攻勢就這樣失敗了,雙方的對峙線重新回到攻勢發起之前,仿佛什么也沒有發生過一樣。而為了這樣一場“毫無意義”的交戰,雙方在阿爾卑斯山地已經流下了太多的鮮血:奧匈軍隊1萬人陣亡、4.5萬人負傷、2.6萬人被俘;意大利軍隊1.5萬人陣亡、7.6萬人負傷、5.6萬人被俘……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