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近年來,南海問題不斷激化升溫,已經成為地區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圍繞島嶼主權爭端出現的中菲、中越直接對抗,更被看作是造成多邊摩擦的導火索。盡管南海爭端相關國家在過去2年多的時間里,在外交、政治和軍事領域展開了多輪交鋒,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對立沖突的高潮已有所減退,各方實質性的對抗行為也明顯減少。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一直不斷挑動是非,一方面用強硬的對華政策誘使中國采取過激行為,另一方面則持續給菲律賓等國家站臺打氣,鼓動它們持續向中國發難。美國的所言所行是基于自身國家利益考慮和對當前局勢的判斷,這種針對中國的圍堵遏制政策,不僅無益于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系,也破壞了中國和周邊國家關系,同時給該地區的安全穩定造成了巨大威脅。
攪渾南海樂此不疲
年初,美國在國際上大肆渲染中國在西沙永興島部署“紅旗-9”型防空導彈一事,指責中國此舉威脅到該空域飛行的各國航班,并就此批評中國正在將南海島礁實行軍事化。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真正在南海攪亂局勢、偷換概念的正是美國,美國所抨擊的“軍事化”不過是一個主權國家在自己領土上的正常防御性部署。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說,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上部署必要的國土防衛設施與美在夏威夷布防沒有本質不同。美國對此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因為長期以來,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打造一條聯合遏制中國崛起的“捆龍索”,特別是將中國的海上力量盡可能封鎖在第一島鏈范圍之內。因此,在近幾年出現的東海、南海爭端中,美國毫不掩飾地從幕后走到前臺,公然支持有關國家與中國進行對抗,并充當軍事、外交、法律等領域的“帶頭大哥”。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以維護航行自由為名,不斷挑釁中國海洋主權
雖然美國對中國在南海主權方面的主張一直持保留意見,但基本上能從中美兩國關系大局出發,不刻意觸碰中國的底線。特別是2001年發生南海撞機事件之后,美國在較長時間內都避免兩國在南海地區再次爆發軍事危機,轉而派遣非戰斗用途的偵察測量船只或飛機在南海區域開展活動,中方則以漁船、海警船等非軍用船只進行適度反制。其中比較典型的是2009年3月,美國“無暇號”海洋監測船在距海南島約120千米的地方進行所謂“正常作業”,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局的巡邏艇和數艘漁船對其活動進行了限制。五角大樓當時也只是發表聲明指責“5艘中國船只跟蹤并危險地接近‘無暇號,明顯蓄意騷擾正在公海進行日常作業的美國海洋監測船”。這樣的“貓鼠游戲”也成為中美南海博弈的默認常態。然而,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政策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傾向于采取刺激性行為。2015年上半年,美國媒體就頻頻放出風聲進行“預熱”,叫囂美軍將對中國的填海造地行為進行回擊,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更是明確提出,要動用飛機飛越中國島礁,派遣艦船駛入有關海域。果然,2015年10月27日,美海軍“拉森”號驅逐艦未經中方允許,非法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美國國防部表示,美艦進入了南海中國人工島周邊12海里內,中方則派出兩艘軍艦對美方艦艇實施了跟蹤、監視和警告。“拉森”號的這一舉動相當于美國給其他國家發出了“看我的”、“跟我上”的危險信號。11月,美軍2架B-52轟炸機飛入南海并接近中國島礁15海里范圍之內。對于這一炫耀武力的行為,五角大樓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輕描淡寫地說,“我們的轟炸機經常在那一片國際空域飛行”。12月10日,美國表示1架執行例行飛行任務的B-52轟炸機“誤入”中國南海華陽礁2海里范圍內。與此同時,美國還慫恿澳大利亞、日本等盟友,在南海地區共同采取行動向中國重申飛越與航行自由權利。2016年2月,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約瑟夫·奧庫安在澳大利亞參加與防務領導人高層會談時公開表示,如果澳大利亞等國向距離爭議領土12海里的范圍內派出軍艦展開類似的行動將“很有價值”。美國還試圖拉攏印度加入南海聯合巡航行動,后者雖也有意介入南海問題,但因美國近期決定向巴基斯坦出售戰機而暫時予以拒絕。
以抗衡中國擴張為由,唆使地區國家聯合反華
在外交領域,美國繼續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渲染中國軍事威脅,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唆使更多國家倒向美國陣營,為“再平衡”的天平增添籌碼。特別是在TPP和地區安全問題上,美國試圖營造出重返亞洲的強勢姿態,幻想成為一呼百應的領導者,建立全方位圍堵中國的新冷戰陣營。為此,美國不斷肆意渲染和歪曲中國在主權爭議問題上的一舉一動,并用美元和軍火給該地區國家壯膽。比如,2010年開始,美國公然鼓動南海爭端當事國通過由美國參與的多邊框架處理爭端。隨后美國外交上對華持續強硬,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越南、菲律賓等國與中國叫板的勇氣,個別國家甚至將與中國對抗作為國內贏取政治資本、國際上爭取美援的一張“好牌”。2016年2月15~16日,美國首次在本土舉行了與東盟領導人的非正式會議,美國如此看重東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利用東盟內部成員與中國的領土或領海爭端,拉東盟下水,共同制衡中國崛起。在此之前的2012年東盟柬埔寨峰會、2015年吉隆坡東盟防長擴大會議上,東盟國家均因內部分歧而未能以共同宣言形式提出針對中國南海政策的意見。美國對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得不親自出馬。除TPP之外,南海問題也是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之一。奧巴馬在會上向東盟承諾要繼續考驗“中國保證不軍事化南中國海的誠意”。好事的媒體還就此形容會議有望形成美國和東盟共同對付中國的南海 “陽光之鄉原則”(會議舉辦地加州被譽為陽光之鄉)。
以維護國際法為旗號,攻擊中國海洋維權行為的合法性
從大多數主權爭端來看,國際法的仲裁所起的作用往往不盡人意。但是,當國際法的話語權和國際輿論主導權被強勢一方所掌握時,國際仲裁的結果反而變得無關緊要,因為這種裁定將被賦予強烈的道德色彩,成為針對另一方的有力武器,甚至成為“師出有名”的合法性借口。自2013年開始,菲律賓就將其與中國的南海爭議提交國際法庭。去年,菲律賓又單方面將南海爭端提交國際海洋法法庭。結果,在中國政府缺席的情況下,菲律賓的7項訴求得到支持,南海“九段線”等7項訴求進入審理階段,另外1項需進一步澄清。該案現已進入實體審理階段,仲裁庭定于2016年6月前做出裁決。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2月接受采訪時更是強硬表態,“我們認為中國在訴諸舊式的強權即公理手段,而不是通過國際法和國際準則來確立所有權和解決爭端”。美國反復強調,南海航行自由是一個國際法問題,美國駐東盟大使賀琪珍也表示,美國海軍的“航行自由”是幾十年以來的慣例,“過去幾十年,美國在太多地方進行過自由航行,其中也包括南海地區”。事實上,中國從來都尊重航行自由權利,中國自身島礁建設或防御性軍事部署并不以威脅航行自由為目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斥責中國信奉“強權即公理”,給人以顛倒黑白的荒謬感,因為這恰恰是美國一向的行為準則。從科索沃、伊拉克到敘利亞,美國主導或策劃的多場局部沖突視國際法為無物。現在美國口頭上鼓吹要挫敗所謂中國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實際上是煽風點火,給中國扣上違反國際公約和國際法的帽子。

以維護地區安全為借口,加強中國周邊軍事部署
伴隨美國重返亞太的是其咄咄逼人的軍事部署。美國海軍強調,要將最具戰斗力的艦只部署在西太平洋前沿地帶,對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作出最為迅速的反應,為此在2020年前要將60%以上的兵力部署到該地區。目前美國海軍負責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是第七艦隊和第三艦隊,在亞太駐扎的艦艇達115艘。近來,第三艦隊逐步擴大活動范圍,與第七艦隊形成共同支援西太平洋地區的態勢。兩大艦隊如果聯手,將擁有5個航母戰斗群,對西太平洋地區海域形成絕對優勢。美國空軍負責偵察情報的部隊中,60%的海外部署力量也都聚集在亞太地區,海軍陸戰隊、陸軍等也都在亞太各基地枕戈待旦。此外,美國還將先進的F-22戰斗機、B-52轟炸機等部署到中國周邊,形成對中國沿海地區的軍事威懾。2016年1月13日,菲律賓宣布計劃向美國提供8個軍事基地,包括5個軍用機場、2個海軍基地和1個叢林訓練營。其中最著名的克拉克空軍基地距離黃巖島僅259千米,曾是美國海外最大的空軍基地,該基地的跑道不僅能起降超聲速戰機,甚至可以降落航天飛機。此外,菲律賓正在考慮重建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加強其在南海地區的力量投送和偵察監控能力,作為蘇比克灣曾經的主人,美國也對此深感興趣,因為這一港口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能對中國在南海的存在構成重要威脅。有意思的是,美國這一系列軍事舉動,在其自己眼中是維護地區穩定的“非軍事化”行為。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權思維,也在美國國內引起了質疑,正如2016年1月17日美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美聯社一位記者毫不留情的反問:“雖然你們沒在南海島礁上建造導彈發射井,但你們派大型軍艦執行軍事任務,難道這不算軍事化?”美方發言人只能以“自由航行”為理由敷衍搪塞。
如此囂張為哪般
中美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如何共處也是一個歷史性難題。美國對華政策雖然存在起伏,但“接觸+遏制”的基調一直沒變。不過美國如今在南海問題上如此急不可耐、躍躍欲試,不惜和中國撕破臉皮,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對現階段南海態勢的認識所決定的。美國認為,中國正在南海采取“兩手抓”的戰略,即一方面改造升級軍事實力,為投射海空力量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則鞏固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和經濟關系,防止出現對華不利的聯盟。這一戰略倘若順利實施,中國將越來越難以被威懾和“恐嚇”。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于2016年1月19日發布了最新研究報告《亞太再平衡2025》,報告將南海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危言聳聽地指出,“到2030年,南海將變成中國的湖,就像加勒比海或墨西哥灣之于美國一樣”,中國的多個航母編隊能夠對其他國家進行威懾,美國應全力防止敵對地區霸主的崛起,威脅自己在亞太的利益。正因為這樣的思想在美國政界“銷路甚廣”,美國也由此相信,必須利用好當前這個對華采取強制措施的機遇,竭力抑制中國的“野心”。
美國不能容忍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損害其重大利益
中國近年的島礁建設,進展迅速,成果豐碩。與之相對應的是,由于被中東亂局牽扯了不少精力,美國對于中國在南海行動的決心和能力估計嚴重不足。馬漢的海權思想對美國的國家戰略影響深遠,肯尼迪總統曾經說過:“最廣泛地利用海洋,使之充分融入我們的國力,這對美國非常重要。”美國控制著全球16條海洋咽喉要道,還聯合盟友對世界重要海域進行有力管控。南海地區不僅關系著中國的地緣政治安全,還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更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重要的能源、貿易通道,其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不言而喻。所謂此消彼長,中國在南海地區力量的增長,也意味著美國在該地區自由行動能力的削弱。美國口口聲聲所說的航行自由,歸根結底,就是其海空軍在此為所欲為的權利,就是美軍艦機對中國進行自由抵近偵察的權利,其目的是阻止中國加強對南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把中國的國勢和影響鉗制在一個相對狹窄的戰略空間之內。
美國要把南海問題等作為阻撓中國崛起的發力點
中國崛起已是世界公認的大趨勢,但最終能否成功、進程是否順利都存在變數,特別是外部力量采取何種政策進行應對,是中國未來發展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美國可能都不愿意與中國直接發生軍事對抗,但眼看中國在崛起過程中面臨諸多內外矛盾,美國試圖誘使這些矛盾持續激化,從而牽制和削弱中國國力,最終復制冷戰中與蘇聯的對抗結果,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拖垮甚至分裂中國。近些年來,美國不放過中國面臨的每一個難題挑戰,希望能導演一出讓中國舉步維艱的“多難題并發期”的大戲。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博爾頓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發文,建議美國對中國打“臺灣牌”,以此“要求中國放棄在南海的基地并修復其建設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牽引多個問題聯動,正是美國為中國設計的“斯芬克斯難題”。
美國意圖借南海問題拉動亞太力量天平徹底倒向美國
中國持續的外交努力和經營周邊的戰略部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不僅使地區貿易日趨繁榮,而且國家軟實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但是,美國是絕對不會容忍中國在東亞甚至更廣闊區域內獲得總體外交優勢,而歷史遺留的領海和領土爭端,正是美國離間甚至惡化中國與地區國家間關系屢試不爽的法寶之一。中國在東海、南海等問題上與周邊國家的持續爭議都會被美國從中橫插一腳,特別是美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給一些國家做出“承諾”,常常使得費盡周折才形成的雙邊或多邊共識再起波瀾。美國的目標是阻撓中國解決南海問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越難以理順,周邊國家出于擔憂而倒向美國的可能性就越高,美國坐地起價的機會就越多,“再平衡”戰略的成效就更為顯著。
美國要讓南海問題成為鉗制中國“走出去”的絆腳石
以中國在吉布提建立首個海外基地為標志,中國力量“走出去”不再停留在口號上,而是邁開了實實在在的步伐。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從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到東非的吉布提,中國在貿易、商業、軍事領域積極尋求建立海外戰略支撐點。習慣了在國際上一家獨霸的美國對此反應十分激烈,例如在吉布提問題上,美國國內就有人臆測,中國將與美國在此的軍事基地比鄰而居,威脅美國的海外軍事行動安全。南海是中國力量走出去的關鍵海上通道之一,美國認為,只要南海風波不斷,中國就不得不將戰略重點集中在這一區域,不但無暇西進,更會因可能在海洋爭端中“犯錯”而招致國際聲譽受損。這不僅可以延緩乃至破壞中國的海外戰略布局,更能讓美國贏得時間逐一拔掉已經初具雛形的中國海外戰略支撐點。
中國需要定力、實力和耐力
2013年習主席曾在美國加州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指出,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美兩國應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然而,美國國內部分固守冷戰式對抗思維的政客正在把中美關系拖入新的復雜動蕩時期。美國雖然整體國力呈現衰退趨勢,但在亞太地區自認牌面占優,因此咄咄逼人,而中國似乎處于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破局的關鍵,在于抓好三個“力”,即定力、實力和耐力。
首先,大國博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保持戰略定力至關重要。自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層不斷強調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戰略定力。什么是戰略定力,就是處亂不慌,處變不驚,臨危不懼。放到國際政治領域來講,就是要保持冷靜頭腦,穩妥應對危機,尤其不能憑一時之喜好,抑或被激進民族主義、狹隘民粹主義等偏激思想綁架,出昏招、出庸招、出錯招,導致局部風險惡化為全局性、系統性危機,從而破壞國家發展整體戰略布局。南海問題極其復雜,短期內不太可能得到妥善解決,外部勢力借機生事的舉動也必將長期存在。中國就領海主權爭端提出過建設性建議,也采取了積極措施,這些政策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階段來贏得共識、恢復互信。在南海問題上保持戰略定力,就是要求我們在面對外部壓力時不慌亂、不極端,尤其是不能落入美國設計的圈套,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美國雖然對華政策趨于強硬,但也并不愿意過度激化矛盾。在前面提到的去年12月10日美國轟炸機“誤入”事件中,面對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的強烈抗議,美國國防部隨即專門澄清,是由于天氣不佳才導致一架轟炸機“誤入”,而且這并不是一次航行自由行動,今后將采取措施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件。這也說明對于在南海的試探性行為,美國自己也劃有底線。
其次,大國博弈歸根到底是國家實力的較量。中國今日能夠在南海維權中獲得愈加明顯的優勢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綜合實力的不斷上升,不管是生產建造先進武器裝備,還是實施島礁改造工程,依靠的都是國家實力以及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國家自信。中國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是全球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軍事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所有這一切都為中國推進國家整體戰略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從長遠來看,特別是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國在南海爭端上的實力優勢將不斷擴大—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外交影響力—并可能推動出現進一步穩定南海爭端的新契機。美國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也就此反思美國的亞太戰略,約翰·格拉澤在一篇文章中斷言,制衡中國是一項耗資昂貴且冒險的戰略,是一項對確保美國核心國家利益沒有必要的戰略。這也說明,中國當前的國家實力決定了美國如要推行遏制戰略必須付出巨大甚至無法承受的代價。
最后,大國博弈還需要超強的耐力。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締造一個真正的大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國的根基不僅需要歷史文化底蘊,還需要綜合全面的國力支撐。國家間的博弈更是耐力和耐心的較量。《戰國策》里一針見血地指出,“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盡管中國現階段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升,但是容不得松懈麻痹,甚至膨脹自大,需要保持長期發展的持續動力,需要在挫折起伏面前的堅忍不拔,更需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