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川
摘 要:完善的黨內選舉制度與規則體系是判斷黨內民主發展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當前,黨內選舉的一些制度過于籠統、抽象,實施過程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強,已不適應黨內民主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完善黨內選舉制度體系,建立健全黨內選舉規則,明確選舉委任范圍,改革完善候選人提名、介紹的方式與規則,建立健全具有實質競爭性的選舉規則,完善選舉投票方式和選舉監督制度。
關鍵詞:選舉制度體系;黨內民主;路徑分析
民主和選舉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選舉是民主的本質。民主問題的核心是權力授受,通過選舉授受公共權力是權力獲得合法性、正統性的必要途徑。黨內選舉包括黨員選黨代表,黨代表選委員,委員選常委、副書記和書記。從本質上看,黨內選舉是黨員授權的過程,是黨員通過一定方式把自己的權力委托給自己信任的、有能力的人形成“公權力”代為行使,同時又是對權力進行制約的一種方式。若選舉不能體現選舉人意志,不能從實質上對權力產生制約,那么選舉就是達不到擁有的目的。所以說,搞好黨內選舉是踐行黨內民主、推薦黨內監督制衡的重要途徑。
中國共產黨當前在黨內選舉的實踐上取得了長足進展。比如在黨的“十八大”代表選舉過程中,就代表名額分配、選舉單位劃分、代表構成比例和差額比例等問題做了詳細規定。但其中一些做法還未以“黨內法規”形式固定下來。總體來看,當前黨內選舉制度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集中體現在實體性制度多程序性制度少;宏觀規定多實施細則少;制度過于籠統抽象,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強等。這些不足直接制約著黨內民主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了“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這一科學論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完善黨內民主選舉制度與規則,對黨內選舉方式、黨內選舉原則、黨內選舉單位劃分、黨內選舉候選人提名、黨內選舉候選人介紹、黨內選舉監督等做出明確的制度安排。當前,可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進一步完善黨內選舉制度的途徑,為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提供參考據。
一、完善選舉范圍和委任范圍劃分規則
黨內干部的產生通過選舉和委任兩個途徑。選舉是多數人向少數人授權,而委任是少數人向多數人的授權。選舉是指按照黨章及有關規定選出各級組織負責人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原則,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都規定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都要由選舉產生。委任是指由上級指定、調動、撤換下級組織負責人的制度,這也是黨長期以來實行的一種干部選任制度。委任與選舉均不可或缺。從效率上看,委任效率相對較高,而選舉成本相對較高。實踐中,很多人將選舉和委任授權方式混淆,如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上采用任命或間接任命制度;改革開放后,也經常出現通過“民主推薦”副職或者“民主推選”部門負責人去“體現”民主,而正職和一些關鍵崗位依然實行任命制。而耗費很大成本通過選舉出來的,卻只是無足輕重的職位,這與現代民主的本質是相違背的。
《黨章》規定:“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和委員會的產生,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意味著黨的代表,各級組織的委員、常委、書記都必須通過選舉產生,雖然選舉結果需經上級組織批準,但選舉是前提。而行政機關的各級負責人,則可以通過委任產生。因為,要嚴格實行選舉制,也離不開對干部制度進行改革,比如后備干部制度如何確保民主、公平性,黨組織書記、常委能否以人才梯隊形式內定等等。只有對選舉范圍和委任范圍的界限做出明確的規定和指引,才能保證黨內民主真正落到實處。
二、完善候選人提名與推薦方式
黨的“十八大”已提出要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目前,雖然地方組織選舉條例和基層組織選舉條例都明確規定黨代表有提名和推薦侯選人的權利,但是對提名推薦的操作程序和保障制度并未具體規定。黨內一直實行的仍是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壟斷“提名權”為特征的提名方式。在多數情況下,往往表面上看是黨的領導機關集體提名,其實質卻是體現“一把手”意志。因此,在候選人提名程序上應予以細化,著力改革候選人提名制度和方式,使傳統單一化提名(即領導機關領導干部提名)逐步轉變為多元化的提名格局。實施上級黨委提名、黨代會代表提名以及黨員自薦等多種提名方式結合起來,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提名制度。一是對提名的程序和做法,在個別基層推行“公推直選”實踐中,已有較為成熟模式,效果也好,可將該方式總結推廣,形成制度化規定。二是根據目前實際,應設置限制領導人提名的相關條款,如不允許上一屆領導機構提出下一屆領導機構名單,禁止“一把手”提名自己的“接班人”等;凡重要崗位的提名,都應公布提名人、提名理由、提名者與被提名人關系及被提名者的簡歷等。此外,還應建立提名及推薦責任追究制度等。三是應鼓勵與尊重自我提名。由于受制度慣性的影響,自我提名的方式還不多,但在不少國家,自我提名已作為一種主要的提名方式,它體現了平等、競爭、參與的民主精神。在規則制定中要允許和倡導自我提名的方式,如在選舉前對資格要求不能過高,應降低“門檻”,因為選舉本身就有擇優汰劣功能;在黨代表選舉前,應專門劃出一定比例名額作為黨員自薦提名;同時,應適時公開黨內職位空缺情況。
三、完善對候選人介紹方式
當前,黨內選舉候選人的介紹方式較簡單化,只見文字不見人,難以真正達到選舉人充分了解候選人的目的。首先,應實行候選人與選舉人見面交流制度。候選人與選舉人應當進行見面交流,比如規定候選人向全體黨員或代表作自我介紹,發表演說、答辯等;黨員代表也可對候選人進行質詢,從競選目的承諾、廉潔從政等方面提問考察候選人。這有利于增進選舉人對候選人了解,有助于選舉人按照自己的真實意愿投票,減少盲目性,這也是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其次,運用現代傳媒技術進行候選人介紹。在介紹候選人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如年輕選舉人較為常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等,同時綜合運用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等方式對候選人進行介紹,以便選舉人能全面了解候選人,從而通過比較選出有能力、自己信賴的代表。再次,在介紹的內容上,對候選人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考察情況應予以公布,打破過去那種只介紹候選人的簡歷、思想品質、工作表現和群眾關系方面的優缺點,不介紹與政治、文化、參政議政能力、身體素質等情況的做法,并要力圖使介紹的語言客觀、公正、淺顯易懂。最后,選舉單位劃分也很重要,若地域太大路程太遠,則無法實施相互見面交流的功能。所以,在選區劃分上應合理,當前實行的選區劃分按照地省、市、縣等行政區劃進行劃分的方式看起來合理,實則弊端很多,可通過參照黨員人數和區域面積劃分出一些比較小的選舉單位,以便利實施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