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華
摘 要: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股權制衡理論以及戰略管理理論為理論依據,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引入戰略投資者對企業的影響,為了雙方更好的合作,針對引入戰略投資者對企業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戰略投資者;企業;影響
一、理論基礎
(一)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基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存在利益沖突和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兩個基本假設之上,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基本假設成立情況下代理人在行使自己的代理權時會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委托人之上,代理問題就由此而產生。
(二)戰略管理理論
戰略投資與戰略管理理論密切相關,引入戰略投資者其實就是戰略聯盟的一種形式,戰略投資者不僅在會在資金上提供支持,并且也會在技術、管理經驗等具有優勢的方面提供支持,戰略投資者會注重企業的長期發展,在制定戰略方案上,也會提出有價值的方案。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最早被弗里曼在《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書中提出,它與股東至上理論相悖,該理論認為在經營管理活動中不僅要考慮某些主題的利益,而是要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只有考慮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能達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戰略投資者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他們也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他們的利益與公司績效緊密相關,公司績效越高,則他們的利益也越大。戰略投資者只有積極參與公司治理,使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保障,規范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績效,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四)股權制衡理論
股權制衡理論是通過最優股權結構的研究引出,股權制衡就是多個大股東的相互制衡,該理論就是在此情況下進行研究的。股權制衡程度越高,外部股東相對于控股股東的實力就越強,相應地外部股東的影響也就越大,一方面可以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減小了大股東參與管理公司治理的積極性。在中國經濟發展早期,很多企業都存在一股獨大現象,而戰略投資者的出現,企業的股權結構發生了變化,避免了一股獨大的現象。
二、對企業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
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可以改善股權結構,優化企業治理結構。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后,公司的股權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一股獨大,股東之間形成了相互制約的局面,從而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真正分立,促進和改善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也保護了小股東的權益。
2.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戰略投資者作為特殊的合作伙伴,在技術、經驗等不同方面會具有自身的優勢,企業可以從其身上學到先進的技術、高效的管理模式、豐富的經驗,從而使企業快速的成長和自我提升,進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價值。
3.戰略投資者會帶來更多的投資者
戰略投資者引入后,企業各方面都可能會得到提高,這時企業價值得到提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有大量的投資者開始支持企業的發展,進而企業會得到更多資金、技術、經驗等方面的支持。
(二)消極影響
1.容易出現低買高賣
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貼著戰略投資者的標簽,卻只為獲取暫時性利益,此時一些企業為了快速引進戰略投資者,沒有對其進行嚴格審查,缺乏對戰略投資者的了解,同時會對自身企業價值低估,最終導致戰略投資者低價買入,股權鎖定期結束后立馬拋售,出現低買高賣,資產流失現象。
2.控制權可能旁落
引入戰略投資者后,戰略投資者很可能會成為企業的前十大股東,盡管戰略投資者不是第一大股東,但是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戰略投資者可能會通過各種手段增加手中的股權,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原有股東不得不轉讓部分或者全部股權,進而奪取企業的控制權,導致控制權旁落。
3.會出現文化沖突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它根深蒂固存在于企業中,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如果與企業的文化差異較大,會容易出現文化沖突,所以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兩個企業文化是否能夠相容,盡量避免文化沖突。
三、建議
(一)制定合理的政府政策
首先政府政策要遵從公平合理、自愿互利的原則,明確引入戰略投資者的程序以及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作用。政府要嚴格制定引入有關戰略投資者的限制條件,對進入的條件和標準進行嚴格審核并實施有效的監管措施。政府可以出臺引導性政策,但不能實施強迫性的干預政策,可以對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西部地區的產業提出一些獎勵措施,鼓勵引入戰略投資者,提高這些企業的發展速度和企業價值。
其次戰略投資者限售期結束后如果選擇退出,相應的退出機制要合理公平。目前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這些企業中,大部分戰略投資者會在鎖定期結束就開始拋售所持有的股份。如果限售期過短或者退出時無限制條件,會使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做出投機性行為,即以獲取高額利潤為目的。此時,可以相應的延長戰略投資者持股的鎖定期,或者制定合理的退出機制等。
(二)選擇合適的戰略投資者
實踐和研究證明,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后,企業績效和價值有的有的會有提高,有的沒有變化,有的甚至會下降,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主要是因為選擇何種戰略投資者的決策不同。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要引入戰略投資者,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引入戰略投資者,在做出選擇和決定時,要有明確的目的,然后決定是否引入,進而選擇適合本企業以及能為本企業帶來利益的戰略投資者。
(三)引入后積極主動獲取價值
引入戰略投資者后,企業需要盡可能主動積極的向戰略投資者學習,獲取對方能夠提供的價值。首先企業需要克服與戰略投資者之間的企業文化、管理觀念、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給雙方帶來矛盾和沖突,只有解決了矛盾和沖突才能進行很好的合作,才能高效獲取到對方提供的價值。其次要提高企業的主動性,盡可能多的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充分更深入的了解對方,縮短相互適應的過程,成為同舟共濟的戰略合作伙伴,相互從對方獲取到更多的經驗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盛宇華,祖君.不同類型戰略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投資研究,2014(2):120-129.
[2]呂能芳.境外戰略投資者引入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