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在我國漫長的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的管理智慧、思維方式和管理文化代代相傳,很多已經融入到民族習慣和心理素質中。探討荀子和韓非子哲學中蘊涵的管理思想,并加以系統的分析和闡釋,揭示其管理思想內涵具有一定研究意義。
關鍵詞:韓非子;荀子;管理思想;領導
據《史記》載,秦王嬴政曾在讀韓非著述時感嘆“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表達了新興統治階級對新的治世理論的渴求,有思想的學者們專心切實地研究世事,探求治國平天下的規律,在治理社會的意見上各持己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被統治者欣賞并采用,從而實現個人理想中的治世愿望,這也是時代向思想家們提出的重大課題。
一、《韓非子》中蘊涵的管理思想
《韓非子》蘊含的管理思想集中表現在對領導管理的方法與要求上。作為組織正常運作和發展的發動者及推動者,領導者承擔著繁重的組織領導和管理工作,其素質如何,直接影響組織領導和管理工作的成敗。所謂領導者素質,就是領導者在一定先天享賦的基礎上,通過后天實踐鍛煉和學習所形成的,在領導活動中經常發揮作用的本質要素。只要具備了良好的素質,掌握相關領導方法,那么即便指揮千軍萬馬也會面色從容,達到——有術而御之,身坐于廟堂之上,有處子之色,無害于治——的理想境界。反之,即使身先士卒,事必躬親,終生操勞也無法避免,“身雖瘁耀,猶未有益”甚至是身死國滅的悲劇。
作為個體提高個人修養,完善性格品質,對于工作和人際交往意義重大,對于領導者尤其如此。良好的品質和修養是領導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領導者需要具備以下的良好素質:
(一)謹慎
謹慎不僅僅表現在日常事務處理上,更體現在不走極端。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態下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頭腦發熱,心情急躁,很容易做出追悔莫及的決定。因此,善于自我培養的人,會隨時調節自己的心態,完善自己的性格。
(二)謙虛
謙虛也是一個領導者應有的表現,韓非也非常贊同為人要謙虛,他在《外儲說·左下》記載:周文王在伐崇途中鞋帶開了,于是自己把它系好。太公望問:為什么自己系呢?文王說:上等的君主和他相處的都是他的師傅,中等的君主與他相處的都是他的朋友,而下等君主周圍都是他的仆從,現在我的周圍都是先君的舊臣,所以沒有人可以支使。可見,文王是一個很謙虛的人,把先王的舊臣都視為自己的老師。實際上,謙虛并不能降低一個人的身價,相反卻可以提高他的威信。
(三)守信
守信,不僅僅在今日是一個高尚的品格,幾千年前,古人也十分重視這種品格在管理中的作用。《韓非子》中,為了說明要守信用,作者舉了很多例子,比如說“吳起須故人而食”、“文侯會虞人而獵”等。《安危》篇中,韓非向君主提出的保證國家社稷安全的七大“安術”之一就是“有信而無詐”。在管理中,信用主要體現在賞罰守信《御臣·七術》中的第三術就是“信賞盡能、有功必賞”,才能使獎賞切實起到激勵作用,并對其他人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
(四)善于識才并用才
領導者應胸懷寬廣,識大體,務大局,能夠“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善于聽取借鑒別人的觀點,不因對方身份卑微或者個人好惡及私人情緒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和行為,如《大體》中說“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
(五)導向
導向作用自古以來就是領導者所必備條件。《韓非子》亦有強調。領導者的導向作用是打造一個健康的組織,要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組織文化氛圍。管理者要注意組織中各種元素的導向作用,特別是領導者個人的導向作用。因為,領導的榜樣力量對員工有著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其言行好惡還是用人都將對員工起到一定的標桿作用。
二、荀子思想中揭示的管理內涵
(一)組織思想
組織是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管理者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組織能夠不斷得以發展、完善,使組織活動更具有成效。荀子從多方面反復闡述了分、禮、義、法等范疇,從關于封建組織的基本概念概念出發,荀子闡述了封建社會組織管理方面的基本觀點。組織所要發揮的功能可以從三方面闡述:首先,人不能脫離人群而獲得所需要的全部生活條件,必須以一定方式彼此合作進行生產活動;其次,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個人的勞動分工問題及勞動成果的分配問題;最后,最根本的是人需要依靠組織的有序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產品,使民族能夠獲得比獨立生產更多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滿足,這是組織能夠形成、存在、發展的基礎,是組織通過結構設計、運作管理需要實現的功能。
(二)增進社會財富
荀子認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上天降生了眾多的民眾,自然各有其取得生存地位的方法,荀子認為每個人的能力都存在先天差異,擅長的領域各自不同,這也是人類要以組織的方式合作的原因。在《富國》篇的開始,荀子寫道“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人倫并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荀子認為,萬物并存于天地之間而形體各不相同,但它們對于人類來說卻都是有用的,這是客觀規律,這種主張至今仍在沿用和重視。
(三)滿足成員需要
組織成員需要依靠組織以獲得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滿足,荀子贊成民眾合理的物質利益的滿足,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切積極因素。荀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末期出現了大量的工商業者,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所以荀子就提出“流通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王者之法”。
三、結語
荀子作為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在思想上對諸子百家的積極因素進行吸收融合。其思想的成熟性相對較高,在其整體的管理思想體系中,為中央集權式管理的統一國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治國方案,也為幾千年后的中國現代化管理,提供有益的思想內涵。同時,法家思想博大精深,若能吃透他的思想精髓并運用到現代管理中去,對學界來說應是一大幸事。
參考文獻:
[1]戴黍.韓非子的法、勢、術與現代管理[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32-35.
[2]陳耀林.韓非用人思想初探[J].理論月刊,1999,(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