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師資、課程、場地、設施等各類培訓資源,充分發揮其效能,是提升企業培訓質量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勝利油田充分發揮培訓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培訓資源優化配置,大力提升培訓質量和效益,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持續動力。
一、持續推進培訓機構變革,著力打造市場經濟主體
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培訓資源,就必須突出培訓機構的市場主體地位,依托市場手段促使培訓資源合理流動、高效運作。
一是大力推進培訓機構變革。依照市場經濟規律,將油田內部培訓需求與開拓外部培訓市場緊密結合,逐步取消對培訓機構的市場保護,公開進行“招投標”,營造“孰優孰上”的市場競爭氛圍,讓培訓機構直面市場的競爭大潮。同時,把培訓機構作為獨立核算單位,采取“項目管理”方式,按照完全成本核定培訓定額標準,實行模擬獨立核算。在此基礎上,逐步壓縮企業補貼,實施“饑餓”管理辦法,倒逼培訓機構在完成內部培訓任務的同時,積極拓展外部培訓市場,激勵培訓機構增強經營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
二是持續推進培訓機構優化整合。針對培訓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采取區域合作辦學模式組建成立“培訓集團”,發揮集成優勢,促進培訓資源優化配置和共享,實現效益最大化。對外統一以勝利培訓學院的名義申報和承攬培訓項目,統籌優化資源利用,避免無序競爭,提高競爭實力。高級人才培訓中心黨校和勝利職業學院2個處級培訓單位按照“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開展油田層面三支人才隊伍的高端和重點業務培訓,年培訓學員14萬人次以上。對于采油、井下、鉆井、電力等5個專業優勢較強、規模較小的培訓機構,積極推進其轉型發展,精簡機構,精干業務,把工作重點轉到員工技能培訓和崗位練兵上,使之成為提供專業化培訓和資質培訓的主要陣地。針對部分辦學能力差、軟硬件設施落后的培訓機構,進行撤并轉改。近年來,勝利油田共撤并轉改培訓機構30余家,優化了培訓資源,減輕了企業負擔,提高了培訓資源利用率。
三是深入挖掘培訓機構內在潛力。堅持服務生產、服務大局,致力員工成才成長,深入挖掘現有培訓機構的內在潛力,最大限度地滿足油田發展對各類人才的培訓需要。突出創新和實用導向,加強培訓內容和培訓手段創新,努力提高培訓對象的履職能力和業務素質。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名師內部交流和外聘名師參與力度,著力打造優質高效培訓項目和精品培訓課程,努力提高培訓實力。借鑒國內外先進培訓理念和經驗,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建立形成“上接油田發展戰略,下接工作行為績效”的培訓項目體系,幫助學員提升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先后開發了油氣勘探開發首席技術官培訓班、青年干部分段式能力提升培訓班、處科級干部復合式培訓班等特色精品培訓項目100余個,取得顯著培訓效果。
二、服務市場需求,創新培訓管理機制
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就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適應市場化需求,必須引入競爭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培訓機構之間規范有序競爭,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建立市場化雙向選擇機制。建立培訓項目自主選擇機制,將培訓項目的選擇權下放給直屬單位,加大直屬單位的培訓自主權,充分調動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擴大學員自選培訓項目,加強員工培訓需求調查分析,廣泛征求參訓學員對課程設置、內容安排、培訓方式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增強培訓項目吸引力。結合基層培訓市場需求,實施送培訓進基層、到現場,實地分析、解決問題,確保培訓貼近基層實際、滿足生產和技術發展需要。
二是加大培訓資源雙向交流力度。針對外來培訓機構,抬高其準入門檻,提高層次,彌補油田培訓資源短板和空缺,最大限度滿足油田培訓需要。對部分特殊專業、新興業務和特殊資質要求的培訓項目,采取業務外包形式,讓社會上有資質、有能力的培訓機構承擔。先后采取合作開發、選聘社會上高水平專兼職教師參與油田培訓等方式,與外部培訓機構合作舉辦部分高端人才培訓、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訓等項目300多個,聘請加拿大、美國及國內知名專家教授近千人來油田授課講學,促進了學術技術交流,提升了培訓質量和教學效果。針對油田內部培訓機構,在完成系統內培訓的同時,積極引導其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外部培訓市場,著力提升創新創效能力和水平。鉆井職工培訓中心等機構把培訓市場由油田內部拓展到外部,再由國內拓展到國外,先后進入加拿大、伊拉克、蘇丹等近10個國家的培訓市場,創造了效益,打造了品牌。
三是制定完善培訓管理制度。出臺從培訓計劃編制、培訓過程監控到培訓經費核銷等全過程管理制度,把培訓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軌道。完善培訓經費管理規定,對培訓經費實行油田統籌管理,統一安排使用,加大對部分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培訓項目的扶持,從根本上解決了分散投入、重復投入、低效投入等問題。制定出臺了外部培訓機構準入辦法,有序引進社會優質培訓資源參與油田培訓,既豐富了油田培訓資源,又激發了油田培訓機構的活力,使市場化“紅利”轉變為提高培訓質量的內生動力。
三、以質量效益為導向,構建培訓工作科學評價考核體系
堅持對內“服務油田發展、提升員工素質”,對外“開拓外部市場、打造勝利品牌”,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培訓資源,利用價格杠桿,以質定價,優質優價,建立培訓項目科學評價考核機制,較好地發揮價格對培訓資源優化配置的導向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以質量為主導的考核評價標準。突出考核正向激勵作用,加大培訓質量考核賦分比重,制定建立包含培訓硬件、師資、項目、課程、服務、管理等多項內容的考核指標體系。通過分項分級考核,摸清油田各培訓機構家底,梳理專業特色和辦學優勢,為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提供基礎數據支持。針對高級人才培訓中心黨校所承攬的培訓項目和培訓學員,建立完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質量效益考核標準;針對勝利職業學院建立完善技能操作人員培訓質量效益考核標準;針對5個專業培訓機構,結合其相應的培訓專業和培訓特色,分門別類建立完善考核評估標準。
二是建立多方參與的考核評價體系。改變企業由培訓主管部門擔任考核評價主體的單一考評模式,構建包括培訓主管部門、培訓機構、學員所在單位、學員和相關專家在內的多方參與的培訓評價體系,進一步增強了考核評價的科學性,促進了培訓質量的提升。建立了培訓名師、優秀兼職培訓師、精品高效培訓項目評審體系,實施了能上能下的“電梯式進出評審方法”,師資優不優秀、課程設置合不合理、培訓效果好不好,由多方共同參與、一同打分評價,促進了培訓各方的良性互動。近年來,油田共評出培訓名師30人、優秀兼職培訓師40人、精品培訓項目32個,高效培訓項目123個,提升了培訓質量和效益。
三是堅持“優質優價”的質量和效益導向。把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優化配置培訓資源的重要依據。對于培訓實力強、質量高、效益好的培訓機構,從市場、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對培訓質量好、學員評價高、實效性強的培訓項目,給予5%到10%的獎勵。反之,對培訓項目數量、培訓費用等給予扣減。引導培訓機構從注重培訓規模擴張向注重培訓質量效益提升上轉變,把優勢培訓資源引導到培育優勢項目、精品項目和特色項目上來。
四、搭建培訓資源共享平臺,提高整體實力
樹立“一體化”和“共有共享”理念,打破培訓單位區域限制、資源壁壘和板塊局限,在更大范圍構建形成開放、合作、共贏的市場化資源共享格局。
一是搭建“一體化”信息平臺。建立跨區域培訓資源共享網絡,將各培訓機構的先進培訓設施、優勢培訓項目、精品培訓課程和專兼職師資等相關信息,統一口徑、統一標準、分類分專業建立數據庫,納入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建立師資共享、資質共享、培訓場地和設備設施共享、課件共享機制,擴大資源共享范圍,進一步提升了培訓資源綜合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培訓資源有償使用機制。著眼于促進優質培訓資源共享,探索建立了培訓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根據培訓資源類別,分類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和價格補償機制,本著“誰擁有誰受益”的原則,提高資源共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培訓機構和教職員工苦練“內功”,強化科研創新,提高整體辦學能力,靠質量贏效益、以品牌增收入。
三是建立培訓項目合作開發機制。以有償使用機制為基礎,鼓勵培訓機構利用優質資源實行“強強聯合”,搞合作開發,共同應對油田外部培訓市場的新需求,合力攻關,搶占高點。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互利共贏”的原則,以開放合作的心態,積極走出去,與油田內部或外部培訓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師資、項目、課程等方面,加大合作共享力度,實現優勢互補。目前,油田內部培訓機構每年合作辦學約90個班次,在全油田范圍內建立起了700余人的專兼職優質師資庫,實現培訓項目的跨機構組辦,大大提高了優質培訓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為油田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有效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