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諭
非法干預法院審判作為影響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長期存在可能會造成如下后果:
一、妨礙司法公正
從實際情況來看,黨政領導對司法干預的危害性首先在于造成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在司法實踐中,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對于司法活動的干預影響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法院的人、財、物受制于同級行政機關管理體制,使得法院受制于同級行政機關。有些黨政干部法制觀念不強,甚至有時候講法院看作是自己的一個行政部門,這種法律意識淡漠、法治觀念的缺失,無疑推動了其對于審判活動的干預,從而成為阻礙司法公正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刑事案件中,因某些地方黨政領導干預或為犯罪嫌疑人說情,甚至公然要求開脫犯罪分子的罪責,造成某些違法犯罪分子因有后臺撐腰或有來歷和背景,而有恃無恐。[1]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目前在司法實踐中,以各種方式和手段干預司法的事例屢有發生。由此招致冤屈者也不鮮見,實為影響我國司法公正之大忌”。[2]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印發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規定的出臺客觀上為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要想徹底杜絕非法干預司法活動的出現,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進行司法制度改革,使司法權真正做到獨立。否則,要做到司法公平、公正只會是紙上談兵,沒有良好的制度做保障就無法保證司法權的獨立行使。
二、造成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的蔓延
在商事案件中,如果涉及外地的當事人,則辦案人員很有可能受到來自當地有關黨政部門領導的干預,如要求對本地當事人給予照顧,對本應當判本地當事人敗訴的案件,盡量拖延審理時間,久調不決或作出明顯不公的裁判,或者隨意追加外地當事人作為第三人并責令其承擔責任。對已經判外地當事人勝訴的案件,故意不執行,對異地申請執行的案件,指使司法機關不支持不協助。有的公然提出經濟要上、法律要讓的口號。[3]如果判決不利于本地當事人,便指責法院是胳膊肘往外拐,吃本地的飯不為本地辦事,這就迫使司法機關作出偏袒本地當事人的不公正的裁判。
三、妨害了司法的獨立
法官居中裁判,三方互動才能形成訴訟。如果法官不能保持中立,或屈從于任何外來的壓力而偏向任何一方,甚至與一方聯合而反對另一方,則訴訟的本來含義也就不存在了。而黨政領導直接干預具體的民商事案件,實際上是幫助一方當事人對抗另一方當事人,或者使一方當事人不承擔或少承擔其應負的責任。如果屈從這些干預,法官不可能做到獨立公正的審理案件。還應當看到,這些干預也妨礙了法官獨立責任制的實行,不利于法官對自己的裁判結果的獨立承擔責任。由于黨政領導出面干預,某些法官對其做出的不公正的裁判也可以上級干預為借口而不承擔任何責任。而作出干預者也不會對裁判結果負責,這就事實上造成了對不公正的裁判無人負責的現象。[4]
四、影響司法權威
“案件一進門,兩頭都找人”,“打官司就是打關系”等,這些說法不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所謂打關系和找人,無非就是搬出有權勢的人出面干預。所以當案件起訴到法院以后,如果標的額數額較大,或者案件的裁判結果對當事人有重大的利害關系,雙方都會使出渾身的解數,而搬請領導出面干預。有的當事人為了請領導出面打贏官司會不擇手段。因此,非法干預審判的本身可能會形成為一種腐敗源,干預極易誘發腐敗,當然也會妨礙嚴格執法和公正裁判。對法官來說,最為傷神的事情常常是如何處理來自各方面的批條、指示,特別是面對攥著法院領導和法官的烏紗帽的領導的批條,會既感到緊張又感到傷神。許多時間需要花費在應對各方面的匯報、解釋等工作上。[5]
非法干預的結果直接導致法律適用的不平等,不僅損害了法律的威信,而且使一般民眾對司法的正義產生懷疑,某些人因對不公正的裁判結果的失望而可能會尋求非法途徑來解決糾紛,從而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在民商事案件中,那些不能搬出有關領導出面干預的訴訟當事人,特別是一些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很難對審判的公正產生合理的信賴,一旦他們的案件被判敗訴,即使判決是公正的,敗訴的當事人也會將敗訴的原因歸結為領導干預的結果。如果這些干預現象不能消除,則即使審判機關作出了公正的裁判,也很難使所有的敗訴方完全信賴法院的裁判,從而很難消除重信重訪現象。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對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我國憲法,國家的司法權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是,也必須認識到,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不是不要黨的領導,也不是不接受監督。既要堅決糾正少數黨政領導干部代替政法機關對案件事實和處理作出判斷、下達指令等干預正常司法活動的錯誤做法,也要糾正把黨委監督政法機關依法公正處理案件等同于“干涉司法活動”的錯誤認識,更要堅決防止借口依法立行使職權抵制和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傾向。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與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堅決維護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地位,堅決確保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司法。[6]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修訂本)[M].法律出版社,2001:126.
[2]劉海年主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68.
[3]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我國法律當前實施的問題和對策[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12.
[4]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修訂本)[M].法律出版社,2001:128.
[5]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 (修訂本)[M].法律出版社,2001:129.
[6]參考中央政法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M].中國長安出版社,2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