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培
摘 要: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就農村而言,多以散居為主,一個行政村下面有好幾個村民代表小組,村民小組之間又相隔一段距離,一個行政村又只有一個小學校,學生上學得走好長一段路,而監護人絕大多數都忙于生活,不會做到專車接送,就讓他們自己走著去學校,大一點的學生就自己騎自行車后面還帶著人。小學生騎自行車上學,在路上經常手離車把、并排騎車、相互追逐打鬧、比賽速度等現象,存在相當危險的道路交通隱患。
關鍵詞:道路交通;學校;政府;國外;措施
2009年5月25日下午5點左右,在淄博市博山區夏莊境內發生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駕駛人孫某駕駛一輛農用三輪車將同方向騎自行車的劉某(男,10歲)刮倒,劉某(男,10)和乘坐自行車的李某(女,8歲)被農用三輪車右車輪碾壓當場死亡。經調查:劉某和李某是表兄妹關系,都是留守兒童,托付給爺爺(外公)監護。一場血淋淋的交通事故,一場慘痛的教訓,讓我們痛心疾首[50]。
據中國社科院統計,2012年中國有1.85萬名14歲以下的兒童死于交通事故。農村留守兒童交通安全存在的問題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農村留守兒童一旦出現交通意外,對農村家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此,預防留守兒童交通事故的發生無論是從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等層面出發,還是從維護群眾根本利益出發都有著無比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筆者呼吁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那么,讓我們共同來反思,為什么如此多的少年兒童卷入交通事故?
一、造成留守兒童交通安全問題的多種因素
(一)監護人的特點
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和監護,再加上擔負著監管責任的這些“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往往既要兼顧農田又要忙于家務,很容易讓這些“留守兒童”脫離監護視線,疏忽大意之下造成意外事故的發生。
(二)政府對于危險地帶未進行有效監管
學校一般建設在馬路邊,但在經過學校的路段并沒有設置相應的減速帶和提示車輛減速行駛的標志,更說有交通警察來指揮交通;農村地區的池塘、水庫、河流較多,幾乎沒有設置警示牌和水文數據,兒童常自發去游泳,在無大人監護狀態下,時有溺水事件發生;全國興起新農村建設浪潮,各地都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留守兒童喜歡在建筑工地玩,而當地政府卻沒有強制要求施工方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如房屋建設未安裝防護網,挖土用于建設的坑未填平等,這些隱患對留守兒童構成了很大的安全威脅。
(三)農村道理的缺陷
近年來,“村村通”公路不斷的修建,農村機動車增長迅速,公路上過往的車輛頻繁,特別是一些機動車駕駛員素質差,安全意識薄弱,不禮讓行人以及超速行駛、飲酒駕車等其他危險因素;另一方面,農村道路比較窄,缺乏安全設施,很多路口甚至沒有紅綠燈、斑馬線等最基本的交通設施和標識;管理資金不到位,保養困難,許多道路坑坑洼洼,年久未修,農村交通環境極為復雜,兒童進入公路環境中很容易造成傷害。
二、國外在交通安全問題采取的有效措施
治理交通安全固然離不開健全的法規和科學管理,但交通安全必須從娃娃抓起,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在少年兒童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是怎么做的。
(一)美國:重視宣傳
美國非常重視兒童的交通安全,除了在立法、執法方面,還不遺余力地開展交通安全宣傳,讓中小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交通安全理念。一些學校組織交通安全宣傳標語、宣傳畫競賽,將獲獎作品張貼在進入學校區域的路邊櫥窗中,或是制作成彩旗豎立在路旁,以警示駕駛員小心慢行,注意學生,一些學校將交通安全與課堂知識緊密相連,在地理課上,老師會讓同學畫一張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在歷史課上,老師會講解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等等。
(二)瑞士:家長參與
瑞士的學校自學生入校之日起就承擔安全教育的責任,無論是學校的規章制度,還是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導,如何保護自身的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平時根據學上在集體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校方會像家長發通告信,提醒家長,并請家長與學校一起來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另外,瑞士整個社會對學生的安全都很重視,比如在暑假期間,正值水上運動的黃金季,也最容易出現危險。對此,瑞士各城市的娛樂場所內,都設有安全員,勸阻玩危險游戲的孩子們;河道兩側和湖邊也會有安全員巡查,阻止從高處或是橋上等地跳水納涼的兒童。
(三)瑞典:讓兒童掌握交通法規
瑞典的交通安全教育從幼兒抓起,當孩子2周歲時,幼兒園對他們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使他掌握交通法規最初步、最基本的知識。瑞典特別注重對駕駛員的教育,一般認為年輕駕駛員有一下特點:一是駕駛經驗不足,多為非職業司機,不能預見到危險情況的存在,在緊急情況下容易因缺乏經驗不足、措施不當而造成事故;二是心態浮躁、行事莽撞、盲目超速、超車,引發事故。
三、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交警部門要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切實搞好農村中小學生、幼兒及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一方面在完善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制度的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宣教活動,真正形成“交通安全從娃娃抓起”的氛圍。另一方面交警部門應加強農村機動車駕駛人的安全行車宣傳教育,以擴大他們對交通安全法規和交通安全知識的知曉率,并讓此類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從而讓農村群眾和兒童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提高。
針對農村機動車擁有量逐年上升,村莊、幼兒園、中小學校附近道路易發兒童或學生交通事故,交警等部門應以鄉鎮為依托延伸農村交通安全管理鏈,加強學生上下學時段和校園周邊道路的巡邏管控,加大對“黑校車”、農用車等重點駕駛員、車輛的查糾力度,嚴格整治交通秩序,減少事故發生,確保學生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工作絕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只有真正逐步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才能為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出行創造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克.社會轉型期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8(3).
[2]田曉玲,農村留守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