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二刀
1783年,英國政府承認了美國獨立的事實,也解禁了過去對美國封鎖的海上貿易航線。因此到了第二年2月,美國貨船“中國皇后號”就迫不及待地從紐約港啟航,裝載著西洋參、香料和棉花等貨物與一顆迫切想要開辟新市場的雄心,第一次駛向了古老的中國。經過半年的航行,這些美國人終于在廣東省上岸。貿易進行得比想象中順利,滿船的貨物都銷售一空,他們用賺來的錢購買了大量中國的茶葉、絲綢、精美瓷器和手工藝品,再次裝滿了“中國皇后號”。12月,美國人拿到了海關部門的批文,“中國皇后號”得以駛離中國,他們便帶著價值不菲的中國貨品和美夢成真的心態返航了。
在“中國皇后號”抵達紐約前,商品廣告就在美國的城市中滿天飛了,所以當這批中國貨終于在紐約上岸后,很快就被民眾搶購一空。參與這次貿易航行的人都獲得了巨大利益,心滿意足。同一時間,更多艘美國貨船已經在去中國的路上了。隨著兩國通商的不斷往來,不僅是貨物,中國的文化也開始零星地被美國人帶回國,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飲食文化。不過,最初被傳到美國去的中國飲食文化充斥著謊言和誤解,這很大程度上要歸罪于美國圖書市場上一些為博人眼球而出版的中國游記。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國人什么都吃”“貓肉狗肉老鼠肉是中國人的家常便飯”這類至今仍未被徹底粉碎的謠傳。比如,19世紀一本獵奇的中國游記中就寫道:
他們還是粗暴的雜食者,地上跑的、走的、爬的,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吃的東西,不管是海里的還是土里的,哪怕是別人看來最惡心的東西,他們都會貪婪地往嘴里送。
1848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在一個名叫加利福尼亞的地方,有挖不完的金子。于是第二年,第一批中國商人和冒險家便乘船抵達了加州,來到三藩市(即舊金山,當時還是名副其實的金山)淘金、做貿易和經營餐飲業,夢想著在這個新的國家發家置業。這些初來乍到的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人很幸運,他們不必硬著頭皮去適應美國當地以豬肉和豆類為主的飲食習慣,因為他們出遠門時都會帶著大米、干海鮮、臘腸以及醬油、咸菜等食材。另外,勤奮的中國人還圈地種菜、下海捕魚,一點兒不把自己當外人,以至于當時的美國漁民紛紛抱怨:中國人就快把金山灣內的活物撈光了。不僅如此,中國人還建起了華埠,也就是后來的唐人街,有許多“中國商店”開張,專門從中國進口中國物資到舊金山,銷售給當地的華人。
可以肯定,最初到達美國的中國人多為廣東人,因此最先傳播到美國的,乃是粵菜文化。
當年,就在大多數白人都對中餐帶有偏見,幾乎從不進中餐館,同時美國媒體也對中餐非常鄙視的時候,那些“敢于吃螃蟹之人”中的一位,就在1857年的加州雜志上抒發了他嘗試吃中餐后的興奮心情。那一餐里,他吃到了燕窩、海參、魚肉、干牡蠣、蘑菇、鴨肉、栗子等,在享受了3個小時的饕餮美食后,他記錄道:
此時我已經百分之百深信,中餐真是既奢侈又精致,理應受到美食家的關注……
當然,熱愛中餐的論調總歸是少數。在大多數生活在19世紀的美國人看來,華人無疑都是異教徒,他們認為華人生活墮落,骯臟不堪,喜歡欺詐,賣東西缺斤少兩,又自私無情。同時,華埠也被美國人當作驚險刺激的場所,來往的游客似乎都帶著一種“視察下層社會生活”的心態去走訪一些華人經營的鴉片館和聲色場所。此后,隨著美國西部的反華情緒愈演愈烈,如果一名普通美國人公開承認喜歡吃中餐,那無異于將自己置身在一種政治及社會層面的險境中。
西方人對華人的偏見,可以在他們早期創造出的著名虛構人物傅滿洲博士身上得到體現。因為傅滿洲是中國人,所以他被設定得絕頂聰明,但同時又極端奸詐自私,素質極低。他長相陰險,尖嘴猴腮,穿著西式改良款的清朝官服,小拇指還養著長指甲。傅滿洲的故事從他誕生之日起就沒有結束過,小說、漫畫、廣播劇、電影,應有盡有。當年的B級片之王克里斯托弗·李在20世紀還曾是傅滿洲這一角色的御用男演員。
后來,隨著清政府的瓦解,美國民眾認為中國人從臣民變為公民,所以反華的情緒有很大回落,媒體也開始更多地關注美國華人的勤勞以及他們的文化。這時,一位著名的、虛構出來的中國正面人物也隨之誕生,他叫陳查理,是個偵探。
陳查理的外形設定幾乎與傅滿洲相反:尖嘴猴腮換成了大腹便便,中式服裝也換成了洋服禮帽,素質低下換成幽默紳士。唯一不變的,是陳查理作為中國人的聰明絕頂,他屢破奇案,還愛教育人,動不動就蹦出一句“子曰”來。
美國人對待中餐的態度或許就像他們看待傅滿洲和陳查理那樣矛盾。對善于經營又非常勤勞的中國人來說,將中餐改良或創新,以符合美國人的口味,便成了順其自然的事。其中有一道美式中餐菜肴,在經過近200年的不斷發展后,幾乎成了美式中餐的代名詞,那就是“雜碎”。這道雜碎,和中國內地一些省份的同名菜肴完全不是一回事。美式雜碎,謠傳是李鴻章訪美時隨行的廚師發明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有歷史材料顯示,在李鴻章訪美之前,美式雜碎就已經在許多美國中餐館的菜單上了。其實,這不過是一道什錦炒菜,主要食材為豬肉、雞肉、蘑菇、竹筍、洋蔥和胡椒。另外,根據廚師品味的不同,還會視情況加入鴨肉、牛肉、蘿卜干、豆豉、山藥、豌豆和菜豆等。
一般來講,這道雜碎的品相對中國人來說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但它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紀70年代,全美國民眾都在電視機前看到了他們的總統尼克松和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在北京的餐桌上享用著完全叫不上名兒的地道中餐。更令人驚奇的是,總統和總統夫人還在使用筷子。就這樣,用筷子吃中餐成了一種能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國時尚。
美國的中餐館在20世紀70、80、90年代異常紅火,各種五花八門的特色店都開張了。打著湘菜、川菜、京菜招牌的奇怪餐館在美國街頭越來越常見。目前,北美的中餐廳已經超過了4萬家,其中大多數中餐館里的招牌菜都是普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實事求是地講,隨著中餐在美國的不斷發展,如今美式中餐的品相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至于味道,還要嘗一嘗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