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

4月17日,各大產油國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凍產”會議無果而終,但油價卻在應聲下跌后再次反彈。這一方面表明,產油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分歧很難在低油價下彌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原油市場未來的走向仍將由供需面決定。
此次多哈會議有18個產油國參加,除了歐佩克組織的11個成員國之外,還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巴林、哥倫比亞、墨西哥和阿曼,但作為歐佩克成員的伊朗和利比亞并未參加此次會議。
產油國望“凍產”自救,伊朗拒絕參與帶來變數
2014年6月中旬至2016年1月,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從每桶115美元跌至每桶28美元。油價下跌主要在于供過于求,既包括美國頁巖油產量大幅增長、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放緩等基本面因素,也受到隨之而來的產油國為占據市場份額而拒絕減產和美元升值效應的影響。
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年半內油價發生了斷崖式下跌,產油國們開始在油價低于每桶30美元后進行協商。今年年初,委內瑞拉,這個歐佩克組織中最不發達的國家曾提議產油國將產量至少削減5%,但并未獲得其他國家的響應。
今年2月16日,三個歐佩克成員國沙特、卡塔爾和委內瑞拉,以及俄羅斯商定將原油開采量凍結在1月的水平,但附加條件是其他產油國也應該一并加入這一協議中。從那時開始,各個產油國之間相互協商“凍產”協議,直到4月17日開會前,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升值到40美元以上。
此前,外界對多哈“凍產”會議頗有期待。對于歐佩克國家而言,聯合控制產量本來就是這個組織的使命,而對于非歐佩克國家如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等,都是在看到協議簽署的希望后才決定赴會的。而對于從一開始就參與“凍產”協商的俄羅斯,這是其發揮帶頭作用,展現國際影響力的大好時機。
按照協議的最初版本,各產油國應該在今年10月1日前將原油開采水平凍結在今年1月的水平上,同時應該建立監督委員會。此外,各國應該在今年10月份在俄羅斯再次舉行會議。
但是另外一些因素也讓市場分析人士感到此次會議并非那么簡單。一方面,作為產油國,挪威和美國從一開始就拒絕參加此次會議;另一方面,同樣是歐佩克成員的伊朗和利比亞也沒有參加會議。利比亞的理由是國內局勢不穩定,根本無法控制原油產量;而伊朗的理由更簡單,凍結原油產量不會給伊朗的國家利益帶來好處。
今年1月伊朗剛剛被解除制裁,重返國際石油市場。伊朗方面表示,在該國產量達到制裁前的每天400萬桶的水平前不準備凍結產量。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強調,伊朗不準備參與“凍產”討論,也沒有必要派代表參與多哈的談判。根據歐佩克3月份的統計數據,伊朗的開采量為每天329萬桶。4月17日上午,伊朗石油部副部長、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首席執行官扎瓦迪表示,該國石油日產量已經提高至350萬桶。
如果伊朗凍產,將無法從取消制裁中獲得任何好處,參加“凍產”對伊朗的財政收入和努力恢復市場份額的目標造成的負面影響要大得多,實際上相當于自我制裁。
沙特等國變卦致使協議流產
根據歐佩克的統計,歐佩克國家3月每天向市場投放3230萬桶石油,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沙特。全球第二大產油國則是俄羅斯,與去年同期相比,3月俄羅斯原油產量達到每日1088.5萬桶,增長了2%,出口量則增長了3.9%。
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朗的產量僅為每天350萬桶,其中大約出口180萬桶,這實際上對于國際油價的影響要比沙特和俄羅斯小得多。但伊朗的這種立場給沙特拒絕簽署“凍產”協議制造了理由。根據媒體的報道,4月17日舉行的談判先是被推遲了6個小時,之后進行的談判最終也未能達成協議,最主要的障礙是沙特等一些國家臨時改變立場。一方面,沙特等國要求包括伊朗在內的所有歐佩克國家都必須簽署協議;另一方面,協議文本內容也被修改,將此前規定的1月的產量水平改為“可接受的水平”,而且調整了協議有效期限,導致其內容非常松散,以至于不能稱之為“凍產”協議。最終,會議宣布不簽署協議。
其實,沙特立場的變化并不是突然發生的。4月初,以沙特王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為首的人士多次表示,沙特只有在包括伊朗在內的其他產油國簽署協議的情況下才會同意凍產。由于薩勒曼是沙特的第二王儲和國防部長,他的表態被外界解讀為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已經失去了在石油領域的決策權,同時政治因素在沙特的石油政策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一些歐佩克國家一夜之間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他說,并不是只有沙特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包括其波斯灣鄰國,如阿聯酋、科威特和卡塔爾等國。
談判的關鍵人物,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和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并未出現在最終的新聞發布會上。出席發布會的卡塔爾石油部長穆罕默德·阿里·薩達僅僅發表了一個聲明。他強調,如果所有的歐佩克成員國,以及非歐佩克的大型產油國都加入協議,這將更為有效并更快地平衡國際市場。薩達稱,與會各國研究了各種凍產方案(基于不同的水平和期限),但最終認為,采取決定需要更多的時間。
俄羅斯在會后表達了對“凍產”協議未能簽署的失望。諾瓦克表示,談判可能還會繼續,但目前球已經在歐佩克方面。“我們將跟蹤情況,看看磋商如何進行,歐佩克內部如何達成協議。”如果說他在多哈會議前還表示了樂觀,那么現在變得更加謹慎。“考慮到目前的各種觀點,以及伊朗的立場,我認為,我們對達成這樣的協議已經不那么樂觀。”
部分產油國聯合已難控制國際石油市場
對于“凍產”協議未能簽署所導致的后果,一些觀點認為,這可能使市場失去對產油國調控國際石油市場能力的信心,也可能使與會各國之間失去互信,從而放棄協商的努力,最終使市場供需失衡持續到2017年中期。
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歐佩克本來就已經失去對市場的調控能力,而俄羅斯積極態度的基礎是其1月的產量已經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凍產對俄羅斯實際上并沒有太多的約束力,國際石油市場已經不是部分產油國聯合就可以進行控制的。
實際上,目前的油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需決定的,隨著油價下跌,部分產能被擠出市場,當前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問題并不在于凍產,而在于穩定。低油價下石油行業的投資減少已經是明顯的趨勢,必須在穩定的條件下保持適度的投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