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華
2016年1月28日,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浙江省地方立法條例》的決定,開啟了我省地方立法條例升級版。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對這部“管法的法”作出了許多重要修改。2016年1月28日,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浙江省地方立法條例》的決定,開啟了我省地方立法條例升級版。

立法引領改革,落實重大改革于法有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迎來升級換代,法治更被寄予厚望。2014年2 月2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強調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秉承這一指導精神,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為支持改革而進行的立法和修法步伐不斷加速,呈現出新的變化。
修改后的省條例開宗明義:地方立法要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同時規定: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省的地方性法規設定的部分規定。這是貫徹落實中央有關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求的重要體現,目的是使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據此,今后我省地方立法要注重做好頂層設計同先行先試、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通過立法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制度創新、引領改革發展。

人大主導立法,突圍“部門利益法制化”
實踐中,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有時發揮不夠,一個主要原因是受到部門利益的影響。長期以來,部門主導起草法規草案已成常態,一些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立法項目,社會呼聲很高,但限于這種部門主導起草的機制,難以進入立法程序。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就是要轉變這種主導機制,充分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
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修改后的省條例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完善:一是規定省和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及景寧畬族自治縣人大應當加強對地方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機制,發揮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二是強化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調研項目庫、年度立法計劃的統籌功能和督促落實程序。三是改進法規草案起草機制,明確規定法規一般由提案人組織起草小組進行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規草案可以由省人大有關專委或常委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省人大有關專委、常委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規草案起草工作。
強化人大代表作用,推動科學民主立法
從各級人代會期間代表議案、建議質量的不斷提高,從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數量的屢創新高可以看出,公眾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進一步增強,對立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就需要立法工作本身作出改革,積極主動全面回應公眾對民主立法和參與立法過程的新訴求。
法規立項認真研究吸納代表的議案和建議,法規起草邀請代表參與,法規草案征求代表意見,按照代表分專業有重點參與立法工作機制的要求邀請有關代表全程參與立法調研,組織代表赴代表聯絡站聽取群眾意見,常委會審議法規案邀請代表列席會議,等等,都是充分發揮代表在立法工作中作用的具體方式。修改后的省條例,強化代表作用的發揮,將上述做法全部吸納予以規定,使代表作用的發揮貫穿法規立項、起草、調研、審議各個階段。
完善立法程序,嚴把立法質量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這些改革舉措能否真正落實,能否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法治建設提供了新的課題。張德江委員長明確指出,立法質量直接關系到法律的實施效果,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的永恒主題。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
要確保高質量的立法,首先要建立科學的立法程序。修改后的省條例根據立法法相關規定和我省實際,著重在以下幾方面作了補充完善:一是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開展立法協商,完善條例有關立法公開征求意見、立法論證、立法聽證等制度規定。二是健全審議和表決機制,改進法規審議各個環節工作機制,增加規定重要條款單獨表決和數個法規案合并表決制度。三是增加法規通過前評估、法規清理、制定配套規定、立法后評估等制度。四是改進法規公布機制。
此外,為適應全省11個設區的市都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新形勢,條例中的“較大的市”都已修改為“設區的市”,同時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有關規定等也作了修改完善。 攝影 蔡榮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