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暢
由著名歌手許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最近很流行。其中的一句歌詞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那片海”在哪里呢?“遠方的田野”又有多遠呢?我個人覺得,“遠方的田野”并不遠,“那片海”應該就在眼前,應該就是青山綠水,就是綠色發展。
青山綠水,不僅是山里人的樂園與故鄉,也是城里人的追求與向往。其實,青山綠水是所有人的資本與財富,也是所有人的搖籃與歸宿,應該依法予以有效監督與悉心保護。
保護青山綠水,就是堅持綠色發展新理念,就是堅持“生態花園”戰略定位,就是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我國出臺的《水法》《森林法》《林業法》《農業法》《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等等,就是為了保護青山綠水,保護生態家園,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相關法律不會自動執行,相關工作不會自動開展,而破壞青山綠水的行為并未絕跡。
因此,相關法律執行得如何,相關工作開展得如何,問題多不多,效果好不好,需要追蹤問效,需要加強監督,需要強有力、更有效的呵護。
人大常委會對國土房管局、環境保護局、水務局、林業局等開展工作評議,對水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專題詢問,人民政府每年向人大常委會報告一次環境保護工作,就是依法加強工作監督,也是依法開展法律監督。
開展水污染防治,強化森林保護和土地管理,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堅持無綠不歡,保護青山綠水,不斷推進綠色發展,是法律賦予的職責,其關鍵在依法落實,落實,再落實;在行動,行動,再行動;在實干,實干,再實干。
我們千萬不能茍且,只圖眼前安逸,只顧當前利益,千萬不能馬虎了事,敷衍塞責,麻木不仁,監督更不能心軟,口軟,手軟。不然,既會損害自己,還會殃及子孫,影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