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薇



“十二五”期間,我國機場在運營規模和建設數量兩方面呈現出“雙增長”。經濟快速增長、旅游業發展都使中國航空客運量增加,機場強勢擴張滿足旅客需求的同時,也正承受著史無前例的環境壓力,無形中制約了機場有效規避風險及助力區域發展的能力,成為中國民航進一步發展的潛在威脅。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航空領域的發展需求逐漸清晰,如何正確評估機場環境容量和社會效益,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打造“綠色機場”,正在成為中國機場未來發展之大趨勢。
“綠色機場”建設走入中國
據亞太航空中心(CAPA)調查,亞太地區新建機場、擴建機場的投資額共計2268億美元(約合11437億元),占世界投資總額的37%,高居第一位。而中國是機場新建擴建動向最為顯著的國家。正在興建的北京第二國際機場投資近800億元,二、三線城市將有780億元的機場投資計劃,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的機場數量將增加到260個。
中國民航產業發展勢如破竹,但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氣候變化,在可預測的未來,機場新建與擴建的速度必將趨于平緩。機場是一座城市中最大的基礎設施,人們會把更多的眼光聚焦于機場建設的可持續性和更長的生命周期。民用航空導航服務組織(CANSO)與國際機場理事會最近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強調了機場運營商解決其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如果機場管理當局不致力于環保和考慮社區利益,則可能造成重大的后果。機場運營能力可能被削弱、運營成本和保險成本可能增加、資產價值可能減少、顧客服務水平可能降低,而這些變化都會影響機場的建設發展。”一個綠色機場的規劃、設計和運營涉及飛機噪聲、空氣質量、碳排放、能耗、水耗、固廢問題、地表地下水污染問題、生物多樣性以及機場氣候適應性變化等方面因素影響。“綠色機場其實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航空氣候變化顧問克里斯托弗·佩林(Christopher Paling)告訴本刊記者,“在機場設計、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實現環境友好和環境適航、實現航空與其他綜合交通運輸方式的融合,可持續性必須貫穿機場的全生命周期。”
2015年,中國民航局發布了關于建設綠色機場的綱要意見,將綠色機場這一概念正式列入中國民航發展的重要一環。中國正以開放的態度尋求國際合作伙伴,探索中國機場可持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其中,昆明新機場是國內實踐“綠色機場”概念的先行者,也是中英在綠色機場合作的典范。團隊圍繞節約能源、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理念,融合了LED燈、風能發電、太陽能屋頂等技術,啟動“建設綠色昆明新機場研究”等一批專題科研項目,力求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污水零排放、草表土零排放、航空器節能減排等目標。面對地形復雜、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最大落差達170米的不利條件,合作團隊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反復調整,利用選址的垂直高差和自然環境,實現場區內挖填土石方平衡,滿足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及水土保持的要求。英國貿易投資總署機場行業中國專員魏萌透露,各項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還將持續用于中英合作的大連機場建設中去。
中英綠色機場業擦出火花并非偶然。英國貿易投資總署交通與尖端工程行業副總監羅凱(Ian Lockhart)認為:“機場行業要取得良好發展的一個前提是國際化背景,我們不僅希望把技術和理念帶到中國,更希望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英國強勁的機場服務和應用能力源于其全球的機場建設經驗。據了解,英國機場行業涉及全世界150多個機場項目,全球前60大機場包括北京首都機場的項目都有英國團隊參與其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在英國機場建設中居于統領地位。英國交通運輸部分別于2003年和2005年頒布英國航空業的《航空運輸白皮書》和《英國可持續發展航空戰略》,10多年來,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與探索中,英國機場業已形成了獨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實施戰略。
“綠色機場”生存法則
近日,一份中國機場專家團赴英考察的調研報告顯示,英國機場制定的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可持續發展路線圖或可持續發展規劃以及促進機場能源計量與碳排放管理,非常值得我國機場業借鑒。事實上,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航空業發展較早的英國面臨著比中國更加嚴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使得機場管理者必須確立科學的機場發展模式。英國是一個地域狹小、人口稠密的島國,航空運輸在支持英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英國政府認為,國家和地方從機場運營獲得的利益與機場運營對當地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對居民健康的影響之間應達到一種“公正的平衡”。多年來,英國擁有內容廣泛且較為嚴格的環境法律體系,直接影響航空業的發展方式。據悉,英國東南部倫敦周邊區域的機場容量接近飽和,且急需在2025年前新修至少一條跑道,由于會產生環境影響,新跑道的修建面臨巨大挑戰。為此,英國政府在2013年宣布成立機場委員會,以分析英國機場增加容量的必要性。直到2015年,考慮到用于應對環境和社區影響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委員會才最終確定在希思羅機場新建東北跑道的提案。
如何“省”能源
能源系統的優化設計和高效運行是世界各國機場首要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歐洲,熱電聯供能源系統、光伏發電以及高效的照明節能系統等綜合應用所取得的成效顯著。數據顯示,都柏林機場從2011年到2013年,年客流量增加約16%,而年能耗降低了約12%;曼徹斯特機場方面,相比2009年,2014年節約用電30%,節省費用達3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為2764萬元)。
機場能耗管理系統扮演著監測、數據收集、優化系統的重要角色。數據顯示,香港機場僅利用數據監測系統就將航站樓的能源消耗降低了50%。該系統能夠進行能源消耗數據儲存并提供能源管理模型,通過能耗報表、趨勢圖、報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為優化節能控制提供有效數據。曾經在曼徹斯特機場集團擔任了11年環境經理的佩林告訴記者:“在大部分英國和歐洲機場中,均設有環境管理部門,為機場高層挖掘機場潛在環境問題,以及相關治理對策,確保環境問題的治理嵌入到整個機場的運營過程中去。”
面對不可避免的額外成本,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可持續航空教授卡勒姆·托馬斯(Callum Thomas)表示,我們要關注機場的生命周期成本,而非建筑成本。機場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消耗掉的能量和水資源,成本往往大于建筑本身,綠色機場會的前期投入會在未來的機場生命周期中得到回報,機場可持續發展能力越強、回報越大。
如何“減”污染
減少碳排放是國際航空業發展的共識,隨著全球化發展,我國機場也面臨著碳排放核算與認證的問題。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資料顯示,全球二氧化碳人為排放量中,航空業的碳排放量約占2%,而機場運營的碳排放約占航空業總排放的5%。2009年,ACI推出了用于評估和認可機場碳管理和碳減排的歐洲標準——機場碳認證。作為亞洲第一個獲得碳認證的機場,香港機場在英國團隊的幫助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計量和碳排放核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項對曼徹斯特機場的調查發現,只有20%的環境問題是由機場本身控制,80%的污染來自交通相關問題。因此航空公司及相關部門是建設綠色機場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例如,空中交管部門的協助可以有效減少飛機產生的噪聲和碳排放。如何控制噪聲實現機場與周邊區域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在公眾理解下實現機場的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在一些機場,飛行員的起飛降落滑行時間是被嚴格控制的,以確保噪聲和碳排放污染最小化,我們很高興越來越多中國的航空公司意識到自己在綠色機場建設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國民航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機場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法則已建立,需要的是更加長遠眼光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民航業發展特色的機場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