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河南省作協名譽主席,著名作家張一弓因病醫治無效,于1月9日在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
張一弓,河南新野人,1950年肄業于開封高中。1956年,他的第一部小說《金寶和銀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隨后,又有幾篇小說發表在《長江文藝》《奔流》《牡丹》等刊物上。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集《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流淚的紅蠟燭》《死戀》等12部,紀實散文集《飄逝的歲月》,長篇小說《遠去的驛站》等。其中,《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獲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一等獎,《張鐵匠的羅曼史》《春妞兒和她的小嘎斯》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黑娃照相》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張一弓集》獲全國第一屆優秀圖書獎。
1980年1月,《收獲》發表了他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發表之前,《收獲》沒有人知道他是何許人,按照當時的慣例,向作者所在地調查作者情況,征求意見。主管部門領導認為作者有“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卻又兩次打電話,堅持不同意發表他的作品。是時任《收獲》主編的巴金拍板決定發表了它。在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評獎期間,初評小組一致推舉《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進入得獎名單,又再次收到來自河南有關部門的反對意見。文學評論家閻綱在《悼犯人李銅鐘》(見《隨筆》2001年第3期)中寫道:“評選委員會不得不向評委會主任巴金實情稟報并請示下。巴老不但同意該作得獎,而且力主列為一等獎中打頭的一個。”在評獎二十年以后,張一弓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了巴金對他的又一個巨大的支持,他說:“我感謝很多在寫作上支持過我的同志,尤其感激巴金,他是一座大山,扶植并庇護了一棵小草。他使我再次與文學結緣了。”
1983年秋天,當張一弓作為農村的業余作者,已經獲得三次全國性文學獎項之后,才從農村被調回城市,到河南省文聯文學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以中篇小說的形式連續不斷地向文壇發起“沖擊”,以其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直面歷史的勇氣,以其強大的思想力度,唱起蒼涼悲壯的英雄之歌。張一弓先生晚年得了嚴重的肺氣腫,呼吸量僅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右眼又近乎失明,離世前一年全靠呼吸機維持呼吸。病床上的他,仍在為因病不能繼續創作長篇小說而著急。
1月15日上午9點,張一弓的追悼會在鄭州市殯儀館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黨組書記錢小芊為張一弓送去花圈。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政協原主席王全書,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等與國內社會各界人士一起,送別這位土生土長的河南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