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梅
“我必須沖到第一線”
1995年,38歲的胡中富經過村民民主選舉,擔任村委委員,并兼任調解委員會委員。初出茅廬的他。一上任就接到了棘手的調解事件。
當年,接到村民反映,村里有兩家人發生矛盾,已惡化至雙方約了30余人準備打群架,且都操起了“家伙”。事態緊急,得趕緊控制下來,說時遲那時快,胡中富只身一人來到事發現場。
第一次干調解工作,胡中富也沒譜,只抱了一個心態:自己曾是軍人、是黨員,無論如何都要讓兩家人“熄火”,避免事情惡化升級。他請來雙方當事人坐下談話,再悉心開導、化解當事人情緒。“第一天沒談好,第二天經過反復調解后,雙方最終和解,沒有發生群毆。”
自那以后,在不斷的調解實踐中,胡中富也逐漸摸索出了道道,掌握了洽談經驗,在村民中也漸漸有了名氣。
2013年,他經歷了一次危險的調解。
那年7月,村里一位吸毒男子由于情緒失控,打傷并挾持了妻子,據傳男子手里還有槍,事態嚴峻,公安部門都封鎖了現場。得知這個消息后,胡中富心里一緊,立即趕到現場。在他去之前,已有談判人員與當事人進行過談判,但都無效。胡中富利用長期以來總結出的調解經驗,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耐心勸解,終于讓男子主動自首。
事后有人問他怕不怕,胡中富答,“肯定怕,但是我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村支部書記,村民遇到了危險,我必須沖到第一線,不讓老百姓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受到任何影響。”說這個話的時候,胡中富一臉篤定。
全區首個以人名命名調解室
胡中富在基層的調解作為,得到了大足區司法局的肯定。2013年9月17日,該區首個以人名命名的調解室——胡中富人民調解室正式在高坡村掛牌成立。
以自己名字命名調解室,胡中富心里是激動的,但也深感肩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每每坐在調解席上,他都告訴自己: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不得辜負上級的期望。于是,他更拼命了,不斷學習法律知識、有時持續數天奔波參與事件調解、有時半夜3點還在糾紛現場。
為了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胡中富在村里加強了普法宣傳,開展法律講堂、培訓等,還定期開展“遵紀守法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這促進了村民素質的提高,增添了鄰里和諧。”
這幾年村里鄰里吵架的少了,糾紛也少了。村民進調解室的次數也少了,“調解室成立兩年多來只調解了10余件糾紛。”和以前大量的調解事件相比,胡中富為現在的“清閑”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