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近年,極少數無良“老人”的不誠信案例,將我們幾千年打造的道德底線無情摧毀,以至于人們感嘆“好事不敢做,好人不好當”。
“扶老人險”應該是商家對人們善舉的商業利用,是一種炒作噱頭,真正的目的是牟利。“扶老人險”將善舉定性為個人行為,將善舉的后果預判為民事糾紛,從心理上暗示做好事將會帶來不良后果,讓做好事者畏手畏腳,不敢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大膽伸出援手。
善舉是人性本真驅動的結果,真正做好事的人是不會在關鍵時刻瞻前顧后的。消解做好事者的后顧之憂,不能靠商業保險來保障,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公德體系建設,需要法律的強力保障,需要社會輿論對過錯人的大力譴責。
只有降低善舉的社會成本,增加不誠信者的代價,才能真正有利于社會公德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