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芳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530余個單位的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和8000余名黨員領導干部,因落實“兩個責任”不力被追責。在嚴厲的問責聲中,我們惋惜于一些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同時也欣慰地看到,一個新的政治生態系統,正在悄悄地構建!問責讓黨員干部神經繃緊,振作“認真”,不敢輕松躺在權力上“睡大覺”,“睜只眼閉只眼”的現象大大減少。
當然,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問責,大都屬于事后問責、突擊問責。而真正具有震懾性的問責則應是一種前置行為,即事前問責、日常問責。事前問責可以緊盯官員的日常作為,任何行為失當都可以作為問責的理由。因此,要想真正激活問責制度的活力,必須實現從現有的“突擊問責”向“日常問責”轉變。
這種轉變的實現,有賴于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同樣也離不開官員執政思維的轉變。關鍵一點,就是強化民眾對行政作為的監督。
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勇于和善于接受媒體的輿論監督,創造條件將官員的所作所為置于日光之下。另一方面,在網絡表達日益成熟的今天,將網民的監督納入官員問責體系,也是強化官員日常問責的重要途徑。在這一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天價煙”“豪車門”等事件中的官員被問責,都源于網友的有力監督。
所以說,問責法治化還須監督法治化。只有健全監督機制,構建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有機結合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充分保障民眾的監督權,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從而倒逼公權力機關和公權力擁有者,依法規范行使公共權力,才能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程序化和法治化,讓官員問責突破“突擊問責”的局限,實現向“日常問責”的轉變。也唯有如此,行政問責才不會淪為“紙上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