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靜梅
我國是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社會的發展基礎是搞好農村的教育,而教育能辦好,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日新月異,新的時代背景和教育形勢對現代教師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認清自己肩負的崇高使命,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一、 切實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教師是一個責任重大、無比神圣的職業。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事業”。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的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模式要改進,但教師對自己高標準的道德要求永遠不會改變。尤其在現代社會一些不好習氣、不良環境的熏陶下,教師更要守得住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把握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別人,才能擔當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稱號。
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必須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一個好的老師,應當是一個善良的人,對學生成長富有責任感和愛心的人,同時注重培養學生也成為重道德的人。如果一個教師的道德品質低下,心理素質存在缺陷,那么盡管他在教學科研上成績顯著,他也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因為他的思想和做人準則,會污染學生的心靈,誤導學生的思想,往往會誤人子弟。
教師自身衣著打扮、氣質形象、談吐舉止,對學生思想行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教勝于言教”。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增強對學生的道德感染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去感染學生。
二、了解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要善于尋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熱情而有耐心;善于提出尖銳和深刻的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開闊了學生的思路。表揚和鼓勵是維系學生學習興趣長盛不衰的一劑良藥,教師要注意經常運用“表揚”的藝術,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同時現代教師必須具備交流能力,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只有讓學生先接受教師這個人,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可充分利用課間休息時間與學生們聊天、談心,盡力幫助他們從思想上、生活上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和面臨的問題。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狀況,這樣有助于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授課效果。
三、如何做好外語教師的工作
外語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一門比較難的學科,做為一名外語教師,如何讓學生對外語產生學習興趣,對外語產生學習的欲望,將來不但要把它當做謀生手段,而且更好的運用到各個領域,是我們外語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要提高自己的外語專業水平,多收集資料,成為學生的知識寶庫。
當今世界知識總量正在呈幾何級數增長,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教師要適應現代社會,就不可能一勞永逸、一學定終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講課時,不僅要講授課上的知識,還應傳授課本以外的知識和信息,拓寬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既要有厚實的專業基礎,又要有寬廣的知識面;還要廣泛涉獵與本專業有關的學科知識,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和發展規律,形成比較完備的知識結構。
2.讓學生明確學習外語的重要,提高學生對外語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了解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活動日益頻繁,與外語專業有關的行業如外貿、外交、海關、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門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使得中國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所以外語專業就業前景還是廣闊的。這也要求教師有效地使用網絡資源,時刻關注外語專業的發展動態,及時傳達給學生,以此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
為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濃厚興趣,授課時可經常為學生播放外語電影、外語歌曲,讓學生沉浸在外語的世界中。除講解課本外,可盡量多介紹外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生活故事等,使學生產生學習外語的強烈欲望。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所以就得講究方法了。這要求教師平時要多查找資料、積累素材,豐富授課內容;授課時都要有充足的精神,教態自然,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講課生動,注重因材施教,難易適中照顧全局,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授課效果就事半功倍。
3.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授課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如有機會要申請去國外進修、培訓,學習國外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先進、多樣的教學方法,并把它們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現在“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在國外已經得到廣泛實踐,而在我國越來越被教師重視。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更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現在有英語學習的“百詞斬”背單詞軟件。軟件為每一個單詞提供了趣味的配圖和例句,讓學生把記單詞成為一種樂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圖片、ppt、歌曲和視頻進行外語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所學的外語。
作為現代教育者,不能再局限在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利用情景和創設情景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用外語來進行相互交流,為外語學習提供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把學外語轉化為用外語。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但要講解清楚語言知識,還必須有較強的語言實踐能力,能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好必要的交際場景。如果教師的語言實踐能力很低,那么他就無法帶領學生進行模擬的交際活動。
總之,教師是人類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繼承者、傳播者和新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創造者。教師只有在加強自身道德品質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才能不斷為自己創造新的成長空間,為農村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