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情況
(一)發病情況。由于近兩年玉米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柳河縣玉米種植面積為80萬畝左右,大斑病在柳河縣玉米產區發生面積不大,發生5000畝次,防治達3萬畝次,雖發生的面積小,但是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值得我們農業部門高度重視與監測。2015年-2016年玉米大斑病發生的比較早,在6月28日個別鄉鎮的地塊零星發生,多數地塊發生程度達1-3級,嚴重地塊玉米植株底部3-4片葉已經枯死,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我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做好玉米大斑病防控工作,進一步控制了大斑病的蔓延發展,將病害損失控制到最低程度。
(二)危害癥狀。大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能危害葉鞘和苞葉。該病在玉米整個生育期皆可以發生,一般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少數從中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步向上部葉片蔓延。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橢圓形的黃色或青灰色水浸狀小斑點。在感病品種上,斑點沿葉脈迅速擴展形成長梭形萎蔫斑,灰綠色或黃褐色,發生嚴重時,病斑匯合引起葉片局部乃至全部干枯。當田間濕度大時,病斑表面密生一層灰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為田間常見的典型癥狀。葉鞘和苞葉的病斑初呈水浸狀,后變為不規則形暗褐色病斑,也長有灰黑色霉狀物。受害果穗籽粒干癟,嚴重時果穗下垂。
(三)病原及發病規律。玉米大斑病菌的無性態為大斑凸臍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et suggs,屬半知菌類凸臍蠕孢屬真菌,有性態為大斑剛教毛球腔茵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suggs,屬子囊菌門球腔茵屬,在自然條件下一般不產生有性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田間的病殘體、含有未腐爛的病殘體的有機肥、玉米秸稈等病殘體及種子上越冬。越冬病組織里的菌絲體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到玉米的葉片上,條件適宜可萌發,在濕潤的情況下,病斑上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玉米生長期可發生多次再侵染。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利于病害發展,所以中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玉米產區,7-8月降雨量均超過80毫米,雨日較多,加之8月份雨量適中,病情發展嚴重。氣溫高于25℃或低于15℃,相對濕度小于60%,持續幾天,病害的發展就受到抑制。
二、發病原因
從玉米拔節到出穗期間,氣溫適宜,又遇連續陰雨天,病害發展迅速,易造成大斑病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主要原因一是品種的抗病性減弱。由于我縣長期大面積種植先玉系列品種,而先玉335系列品種本身不抗大斑病,易感大斑病。連續多年種植同一系列品種,品種的抗性下降,易感大斑病。二是低洼地、種植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病。由于現在的農民想要增產,靠什么呢?以密增產,主要是現在的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風透光不好,加上低洼地,濕度大,利于病害的發生。三是菌源充足。由于多年連續種植同一系列品種,品種的抗病性減弱,如先玉335系列是感大斑病品種,感病品種的病殘體未及時清除掉,菌源多,第二年發病率就高。
三、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
我們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玉米大斑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及時將大斑病發生趨勢向當地政府、上級主管部門匯報,認真落實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政府主導、屬地責任”原則,充分發揮行政推動在防治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絕不能因組織領導、防控措施不到位使病害大面積擴散、加重、造成重大損失。
(二)加強監測,及時發布病情信息
我們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病害監測工作,組織本鄉(鎮)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監測工作,掌握病情發生動態,及時發布預測預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手機短信、微信等多種媒體,迅速將病害發生信息和防治措施宣傳到農戶。同時,要嚴格執行病情報告制度,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確保病情報送、發布渠道暢通,信息上通下達。
(三)技術指導及時到位。
1.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大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提高栽培水平。
2.1減少菌源。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發病較重的植株底部葉片要及時打掉,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遺留的病株莖葉,病葉要清除田間進行焚燒或深埋,深翻土地,促使植株病殘體腐爛,糞肥充分腐熟。
2.2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生長中后期追施氮肥,促進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減少初侵染源等,都可減輕病害發生。
3.藥劑防治。由于發生玉米大斑病的時期植株高大,防治難度大,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將嚴重影響玉米產量。玉米發病初期應摘除下部黃葉、病葉進行焚燒或深埋,以利通風透光。我縣采用高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在大喇叭口期前后選擇苯醚甲環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丁香菌酯等復配藥劑噴霧處理。施藥人員做好防護,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最佳。打除底葉噴施殺菌劑,如吡唑醚菌酯凱潤等,每隔7-10天一次連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