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鴨瘟
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1月齡以上的鴨。病鴨腫頭、腫頸、流淚,兩腳發軟,翅膀撲地,拉綠糞,口腔和泄殖腔有黃色假膜,食道亦有黃色索狀假膜。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嚴防從疫區購進種蛋和病鴨,確需進鴨時,必須做好預防注射,嚴格檢疫,隔離觀察,證明健康方可購進。(2)嚴格疫苗免疫,雛鴨5日齡用鴨瘟疫苗首免、25日齡二次免疫,成年種鴨及蛋鴨開產前進行第三次免疫。(3)堅持做好衛生消毒,對鴨舍、用具和運動場要定期清掃和消毒。(4)發生疫情要立即隔離、消毒,緊急預防免疫,病死鴨焚燒深埋,對所有受污染的地面、用具等徹底消毒。(5)治療:①高免血清療法。每只病鴨頸背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②高免卵黃療法。每只病鴨頸背部皮下注射高免卵黃2毫升,同時口服高免卵黃液2毫升。③鴨瘟雞胚化弱毒苗緊急接種法。每只鴨注射雞胚化弱毒苗1毫升,要做到1鴨1針。④干擾素療法。每只成鴨肌注1毫克聚肌胞,每隔3天肌注1次,連用2-3次。⑤中藥療法。紫花地丁、大蒜、大血藤、香附子、萱草根各30克,陳皮、枇杷葉各20克,車前草10克,加水煎至100毫升,每只每次口服1毫升,每天喂3次,連用1周。
二、鴨霍亂
鴨霍亂是由禽型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是發病急,死亡快。口鼻流粘液,張口呼吸,排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帶血,腥臭難聞。漿膜和粘膜上有小出血點,肝臟上布滿灰黃色點狀的壞死灶。防治方法:(1)平時做好飼養管理和消毒以及藥物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0.05-0.1%土霉素或氟哌酸,連用3天。(2)預防接種:用禽霍亂油乳劑滅活苗,用于50日齡以上的鴨,頸部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持續6個月。(3)藥物治療:選用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藥物,10%磺胺嘧啶鈉每千克體重0.2克肌肉注射,青霉素、復方氨基比林稀釋每只2-3萬單位肌肉注射,或用2.5%恩諾沙星2毫升/只,連用三天,可取得良好效果。
三、鴨病毒性肝炎
由鴨肝炎病毒引起。病鴨突然死亡,閉眼昏迷,以頭觸地,腹瀉,轉圈,兩腳痙攣,側臥,死前頭頸扭曲,于背上呈角弓反張。肝臟發生炎性腫大,并有出血斑點。主要侵害3周齡以下的雛鴨。防治方法:(1)收種蛋前兩周用鴨肝炎弱毒疫苗對種鴨肌注;(2)用高免血清或免疫蛋黃頸背皮下注射2毫升;(3)茵陳100克,香薷、大黃、龍膽草、山枝、黃芩、黃柏、板藍根各40克,水煎3次,加白糖500克,供500只雛鴨一次飲用。
四、鴨大腸桿菌病
鴨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發病急、死亡快,主要侵害2-6周齡的雛鴨。本病主要是由于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較差,舍內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造成的。病鴨下痢,糞中有血,惡臭呈青綠色,肛門粘糞,排糞困難,口渴,張口喘氣,多窒息而死。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保持鴨舍清潔衛生,飼養密度不要太大,不從有大腸桿菌病場引進種蛋和雛鴨,對種蛋、孵化器、孵化室要熏蒸消毒。(2)預防免疫,根據養鴨情況,用多價大腸桿菌滅活苗于雛鴨7-10日齡皮下注射0.5毫升。(3)慶大霉素0.2-0.5%拌料或飲水,連用3-4天;氟哌酸0.1%拌料或飲水,連用3-5天。(4)成鴨可用青霉素或鏈霉素2-5萬單位/只,1日2次;卡那霉素10-20毫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禽菌靈片劑,每千克體重2片,日服2次,連用2-3天。
五、鴨傳染性漿膜炎
由鴨疫巴氏桿菌引起?;鉴喪让呖s頸,啄抵地面,兩肢軟弱,不愿走動,眼有漿液性或粘液狀分泌物,糞便呈綠色或黃綠色,臨死時搖頭歪斜。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特別注意育雛環境的衛生條件,保持干燥通風,注意防寒,防止密度過大。地面育雛要勤換墊草,用具、飲水器、料槽等要定期清洗消毒。要注意氣候和環境溫度的變化,防止暴曬、雨淋、寒冷以及飼料中的營養不足等。(2)疫苗接種。①氫氧化鋁膠苗經頸背部皮下接種1周齡雛鴨,每只接種1毫升。②油乳劑滅活苗經頸背部皮下接種8日齡雛鴨,每只接種1毫升。(3)治療:①將氯霉素針劑20支(每支2毫升、含250毫克)加入到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毫升中,每只鴨注射1毫升。②在飼料中拌入復方禽菌靈散,連用1周。
六、鴨副傷寒
由沙門氏桿菌引起,主要發生于幼禽,特別是1-2周齡的雛鴨。死亡率高的可達70-80%。10日齡內雛鴨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為1月齡內的雛鴨。病鴨怕冷起堆,眼瞼水腫,流淚,鼻流水,糞呈黃綠色,突然摔倒死亡。防治方法:(1)加強養鴨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保持鴨舍清潔,防止飼料和飲水被污染;雛鴨與成鴨分開飼養,防止接觸感染。不到疫區引進種蛋和種鴨;種鴨在孵化前要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2)每只鴨口服氯霉素10毫克,每天2次或每公斤飼料2克拌料喂給;(3)青霉素1萬單位滴服,每天2次;(4)用0.04%呋喃唑酮拌料喂給,連用3天,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