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列寧在病重期間以頑強的毅力和超人的樂觀精神,口授了5篇論文和3封信。這組重要的歷史文獻被人們看作是“列寧的遺囑”。在這些文獻中,列寧貢獻了他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最后的智慧和思考。其中有一篇短文,題目叫《論我國革命》,文字雖然不多,卻言簡意賅。他對俄國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領導人否定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論點做出了總結性的答復,創造性地論證了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社會歷史條件,批駁了那種把西歐發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錯誤傾向,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庸俗生產力論的界限。他在文章中闡述的必須高度重視俄國以及東方國家在發展道路上的特殊性的思想,是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列寧口授這篇文章的直接起因是批駁維尼克·蘇漢諾夫的觀點。蘇漢諾夫是當時俄國有影響的孟什維克黨人,他在1918年至1921年間共寫了7卷《革命札記》,以回憶的形式逐日逐月記述了從俄國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歷史”,大肆販賣孟什維克的觀點。在書中他說,俄國不具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前提,俄國的生產力和文化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列寧在閱讀了蘇漢諾夫的《革命札記》第三、四卷后,于1923年1月16日至17日口授了《論我國革命》這篇文章,批駁了蘇漢諾夫的上述論調,闡述了自己的意見。
首先,列寧指出,蘇漢諾夫等人錯誤的根源在于不懂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認識論上是形而上學的。馬克思主義有決定意義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其次,列寧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因此,俄國革命的特殊性是符合現代世界發展的總的路線的。最后,列寧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各國的革命都帶有特殊性。世界斗爭的結局取決于東方各國人民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因此,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是完全有保證的。
學習列寧這篇著作,應著重在兩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列寧的俄國和東方國家先奪取社會主義政權然后再發展生產力的思想,對于正確認識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批判所謂“中國需要補資本主義的課”等錯誤觀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二,列寧關于東方革命具有特殊性的有關思想,不僅在當時對于捍衛俄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深刻理解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