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改革新思路,指出要“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理念和方式,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順義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關于創新社會治理的精神,結合區域發展實際,特別是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流動人口管理、城鄉環境治理、集體土地糾紛、價值取向偏差等新問題,通過科學制定、合理運用村規民約,推動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我調節良性互動,將村務管理變“為民作主”為“由民作主”,促進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村級治理,自覺規范個人行為,探索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基層農村社會治理模式。
順義區現有426個行政村,根據各自發展情況,按照“因地制宜、分級分類”的原則,堅持“三下三上”的工作流程,分“問題導向、制度建設、文化引領”三個階段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工作,通過以協商、互動、共識為基礎的“民約”,促進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村級治理,自覺規范個人行為,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由傳統政府“管理”向多元主體“共治”轉變。
從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問題入手,喚醒共治意識
我是黨員我帶頭,彰顯黨組織引領作用。高麗營鎮一村將“黨員明職責、立身份、作表率,爭當‘五好黨員’”列為村規民約第一條,要求黨員佩戴黨徽,家門口懸掛“黨員戶”標牌,帶頭執行村規民約,接受群眾監督,從而將村規民約修訂工作與基層黨建工作緊密結合,突出黨建引領作用。
致富思治破頑疾,重塑文明新風尚。龍灣屯鎮柳莊戶村在村規民約中明確要求“不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垃圾分類放門口,文明養犬拴狗鏈”,將私搭亂建、垃圾分類、污水排放、門前三包、文明養犬、清潔能源使用、節約用水等重點環境問題寫入村規民約,培養村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實現了環境建設精細化。
城市化進程新發展,群防群治顯威力。趙全營鎮西水泉村為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約定“房屋出租要規范,來有登記去有銷”;北小營鎮榆林村為解決違法建筑問題,約定“建房按規劃,鄰里知會早”,通過鄰里相互監督預防違法建設的發生,將城市化進程中的流動人口管理、土地合法使用、社會治安管控等內容納入“約定”范疇,消除社會矛盾、安全隱患。
在固化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上發力,形成共治長效
先“約”后“規”贏民心。馬坡鎮石家營村通過兩委干部、黨員、村民代表、網格員“四入戶”,組織動員群眾,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將村民普遍關心、亟待解決的事項納入村規民約,固化為制度條款,實現人人知曉、人人參與。
獎懲分明促落實。牛欄山鎮藍家營村對不贍養老人的村民提出批評,屢教不改者取消村中福利,對表現好的家庭進行上報表彰,評選為“敬老孝老示范戶”,進行鼓勵倡導,對實施細則、獎懲措施等內容進行詳細規定,亮明“尺子”,確保可操作。
執約嚴格保成效。北小營鎮榆林村成立執約小組,由老黨員、村民代表、德高望重的村民等組成,對村規民約執行情況進行綜合考評,確保違反約定有人監管,執行好的有獎勵,提高了村規民約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將總結提煉村居特色文化提上日程,塑造共治精神
婆媳澡堂洗出“孝文化”。馬坡鎮石家營村開辦“婆媳澡堂”——洗澡牽扯到個人隱私,一般人或許不習慣這種洗法。但石家營卻規定,兒媳陪著婆婆、孫女陪著奶奶、兒子陪著父親、孫子陪著爺爺以及陪著鄰居大爺大叔、大媽大嬸一起前來的沐浴者實行免費……開始有些村民似乎也不太習慣,可后來發現,這個規定,正是為了弘揚孝道文化,所以村民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村規民約”。而后,扶老攜幼,前來沐浴,成了村中一景。通過洗澡,使很多原本有隔閡的婆媳、母女、父子以及鄰居,重歸于好,融洽了家庭、鄰里關系。
家風家訓做大“家文化”。北石槽鎮大柳樹營村開展“家風家訓”活動,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倡導“勤儉節約、教子有方、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些家風和家訓,讓社會細胞更和諧、更美滿、更幸福。自古就有各種弘揚家教、孝道文化的宴會,包括清朝時期的千叟宴。而趙全營鎮西水泉村則通過推出“四世同堂宴”、“家庭團圓宴”、“家族友情宴”等形式,鼓勵村民與父母家人共度傳統節日。這種家宴不是什么饕餮盛宴,也談不上奢侈,主要目的卻是為了凝聚人心,增強親和力。香噴噴的農家宴,人們其樂融融,談笑風生。每當有這種家宴,村干部就帶著照相機,上門拍照,人們叫著“茄子”,永恒的瞬間就留下了。隨后村干部會精心將照片沖洗出來,還要進行裝裱,然后再把照片送到村民家中。一家人看一家人的照片,真是相看兩不厭,并且還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村史名人凝聚“村文化”。牛欄山鎮藍家營村修建村史博物館、陳列室,設立“村族譜”,通過廣泛收集、陳列本村老照片、老物件兒,免費供村民參觀,既給當下人以精神慰藉,也緬懷歷史、記錄發展、教育后人,留下了文化,留下了濃濃的鄉韻。連村里都有博物館了,一村人的博物館,看著格外親切。通過博物館,人們看到了歷史,也憧憬著未來。
依托村情打造“特色文化”。龍灣屯鎮焦莊戶村依托地道戰遺址,傳承紅色文化,在村規民約中加入“燕山腳下英雄莊,地道抗日引為豪”,弘揚“焦莊戶”精神,借地道戰這張紅色名片,鼓勵村民發展民俗旅游業,打造出了自身特色產業和文化品牌;借五彩淺山這張綠色名片,營造“歪坨山山峰高,金雞河河水長”的絢麗景象,龍灣屯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名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百姓心系一方熱土。作為農村基層治理的一種創新手段,在順義區各級黨組織的推動下,村規民約以柔性的治理方式,配合國家“硬法”,填補了基層農村的法治洼地,發揮了獨特作用,也讓農村治理法治化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優美的自然水土加上民約共治的社會水土,為美麗鄉村、為和諧順義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