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原文節選】
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然而學者有無思無慮而得者,何也?曰:以無思無慮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無思無慮為不思而自以為得者,未之有也。——(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伊川先生語十一》
【原文釋義】
不深思就不會領悟到“道”的境界,不是深思所得到的,即使有得也會輕易失去。然而學習的人總有不用思考就有所得的,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所謂的不用思慮就有所得,那是深思之后的所得,不是表面看到的無思無慮。根據這種“無思無慮”認為不用思考就會有所得,這樣的所得是從不會有的。
【經典簡介】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分別被稱為明道先生、伊川先生。他們是宋代著名理學家,后世合稱為“二程”。“二程”的學說被朱熹繼承發揚,也就是后來所謂的“理學”。這種學說又成為明清兩代的官方正統學說,對宋代以后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程”學說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語錄中,弟子們把這些語錄匯集成書,又經朱熹編訂為《河南程氏遺書》。其中含有大量的道德、哲學論說。他們的學說非常強調自我修養,即“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至于如何“致知”,重要的途徑則是讀書思考。如以上程頤所說的這段話,就是強調深思的重要性。只有深思才能有所得,才能達到“道”的要求。尤其是認為無思無慮也能有所得,則是大錯特錯。當然,“深思”的重要性不僅是“有所得”,程頤又說:“有求為圣人之志,然后可與共學;學而善思,然后可與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立而化之,則可與權。”“權”是權變、變通的意思。可以看出,“思”與立志、立身、交友、學習等皆有密切關系,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責任編輯: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