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布局,從空間維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治理方略,為我國形成均衡、節約、低碳、清潔、循環、安全的生態文明空間格局指明了方向。
國土是生態文明的空間載體
空間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論題。圍繞著“自然-社會”空間問題,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生態空間思想。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生態空間思想運用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繼黨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新目標之后,黨的十八大在將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同時,要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我們必須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進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的任務。
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為了有效解決因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的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這一戰略不僅適用于全部國土,也適用于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空間規劃和布局。
目前,我們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建立空間規劃體系,避免規劃的部門化、分割化和孤立化,推進“多規合一”。為此,我們必須加快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堅持統籌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生態文明建設
捍衛國家生態環境整體權益。我們不能將“環境權”僅僅停留在公民個體的層次上,而必須將之擴展到國家層面上,擴展到國家的全部領土、領海和領空上,從整體上捍衛國家生態環境權益。
過去,我們較為重視捍衛藍色國土安全、發展海洋經濟,而忽視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大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利用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因此,我們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要從源頭上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開展海洋修復工程,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要構建科學的自然岸線格局,開展藍色海灣整治,維護自然岸線的連續、完整和統一。要下決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我們必須將陸海空的資源能源開發和生態環境整治統一起來,統籌領土、領海、領空的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立體方式推進生態治理。只有這樣,才能建成美麗中國。
大力加強生態城市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城鎮化水平,必須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重點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就規劃和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二是要建立健全經濟、適用、環保、節約資源、安全的住房標準體系,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三是要防治“城市病”,推進現代城市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要求,必須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在解決城市缺水問題上,要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使節約用水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供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在大氣污染防治上,要堅持標本兼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協調、本地治污和區域協調相互促進,多策并舉,多地聯動,全社會共同行動。
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隨著生產發展和城市發展,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日益擴張,而生態空間不斷萎縮。萎縮的生態空間反過來致使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難以維系,最終會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必須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三生”空間)。其目標是,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其要害和基礎是,在維護生態空間完整性、穩定性、多樣性的基礎上,要不斷擴展生態空間。在建設綠色北京的過程中,不僅要不斷加大城區綠色空間比重,而且要加大北部生態涵養區的保護和維護力度,嚴格劃定生態紅線。在推動形成京津冀生態共同體的過程中,同樣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為此,北京市必須對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的周邊地區作出生態補償,為探索區域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方式作出探索性的貢獻。只有堅持區域生態公平,我們才能建設好綠色北京。
綜上,生態文明建設和和生態治理,既有其時間維度(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有其空間維度(謀劃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黨的十八大之前,我們較為重視前者;十八大以來,在堅持前者的同時,我們突出了后者,力求將二者結合起來。圍繞著優化生態文明空間格局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立體化的生態治理方略。這一方略成為其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和一大特色,必將推動我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沈"""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