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因其成熟體系與獨特魅力而備受普遍稱贊,每個到臺灣的大陸人都能感受到其區域發展現代性背后濃郁的國學文化與創意氛圍。這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效的典范,堪稱臺灣文化治理在產業與事業方面雙贏的結果。
在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是其文化治理的產物。臺灣“文化治理”,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這個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是由行政管理部門自上而下發生的,是在英國的影響下進行的。同時,以文化作為治理的對象,通過文化治理來跨越利益相關體的治理機制,通過知識的引導與技術的介入,強調自身文化的話語權力關系與民眾主體的塑造,以最終發揮文化的政治與經濟之效用。
北京是國家首都,核心功能之一是全國文化中心,文化創意產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臺灣的文化治理經驗,于北京而言有何借鑒、啟示?本人作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考察組的一員,前往臺灣進行了一周的文化創意產業調研,經過實地考察與座談交流,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模式、成效、理念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悟。
臺灣文化政策踐履的核心理念與做法
臺灣文化治理雙贏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治理的核心理念。臺灣從開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起,就極力踐行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公民美學運動、文脈傳承和文化地方感。
首先,臺灣公民美學運動是文化創意對民眾個體的浸潤。2002年以來,臺灣文化治理在政策規劃、產業扶持、凸顯地方文化元素的同時,鼓勵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并行的公民美學運動。
公民美學運動旨在提高公民的文化藝術素養,以全民行為配合行政當局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從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上講,就是鼓勵公民塑造共同的文化,希望激發公民對于文化的自覺性及責任心,將美的實踐視為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將生活美學的價值觀落實在每一個公共與個體的領域中。公民美學運動從根本上強調文化主體性的推廣,是一種從根植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和政策。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臺灣經歷了那么多的殖民地文化統治階段,在今天我們所到之處,每個人的言行舉止之間仍然洋溢著濃厚的中華文明氣質,文脈不僅得以延續,還有效地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在了一起。
臺灣地區推動公民美學策略,主要是通過區域地方感的營造以發掘地方的創意與想象力,促使社會大眾更加接近文化,擴大民眾參與文化的深度。“文建會”等六部門協同配合由“行政院”牽頭而成立的“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的具體工作任務,就是積極推崇公民美學運動。所以,無論我們在公園、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空間,還是在音樂會、各式展覽、演唱會或舞臺劇表演等活動中,禮貌的態度和親切的人際關系亦是不可或缺的品質。顯然,公民美學運動通過審美素養的提高拉近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個人之間的距離。
其次,文脈傳承注重歷史的選擇與責任。臺灣以文脈傳承為核心理念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偶然的,而是當時所面臨的歷史環境所決定。在世界經濟競爭市場與資金、人才、資源的全球性流動中,臺灣傳統制造業受到挑戰,優勢被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所取代。臺灣面臨缺乏特色商品競爭優勢的危機,不得不另外尋找出路,而臺灣因自身的獨特歷史與殖民地文化特征,外來文化的植入與自身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強化了臺灣內在的自我文化保存重要性意識,于是,文脈傳承成為臺灣在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初最核心的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源于“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這個協會意在建立社區文化、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社區總體營造”,恰恰是“社區總體營造”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注入鮮明的地方特色,使得臺灣創意產業一直呈現出文脈傳承與地方感特征的真正原因。1995年,這種意識在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初期就擴展至全島。2002年,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列為“挑戰2008”的子計劃,通過行政力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2010年,臺灣頒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法律條文形式保障、以文脈傳承與創意生活產品理念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倡導透過對于地方文化、環境資源與特色的尋求,發展扎根于地方土壤與地方經驗的產業。
最后,地方感的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是制勝點。臺灣以其地方感之理念有效地避免了不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單一性與趨同性。地方感是一個包容性概念,是指人們對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認同,地方感所體現的是人在情感上與地方之間的一種深切的聯結,是一種經過文化與社會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與對象之間的關系。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感策略,最突出的體現就是注重彰顯地方文化元素,保持傳統文脈傳承的流線型,讓你感覺到他們的文化創意產品既帶有地方韻味,也具有國際視野;既能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氣息,也能品味出現代性的氣質,這種發展策略使傳統文化以及在其基礎上的創意成為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共生環節。
以地方特色吸引人們到當地消費,這樣的理念不僅適用于手工藝系列的文化創意活動,也適用于地方節慶民俗活動。這些體現出臺灣鄉鎮村落主要的發展方向,如運用手工與地方素質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以一種新的思維去發展產業經濟,以傳統、創意、個性所整合出的地方特色產品來獲取游者的青睞。從整體上而言,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在與生活環境的彼此依存關系上,強調保存傳統和地方魅力,發掘地方創意與特色。
北京從中可借鑒的方面
經過多年的努力,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北京城市的文化特質還需要進一步涵養與提煉,城市的創意氛圍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與深化,尤其當前處于創新轉型的關鍵時期,要真正走出之前文化創意產業的粗放發展,不妨參考、借鑒臺灣文化治理方面的一些經驗。
第一,以國學為本提高首都民眾整體文化素養,即通過文化的生活化與生活的產業化,以美學生活理念與美學經濟思維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脈傳承不僅表現在城市時間與空間上,也包括民眾個人內心。首都民眾整體文化素養應該成為文化治理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為提升民眾文化修養的途徑。首先,要做好民眾個體的美學教育。每一個民眾個體都是城市對外形象的窗口,應當透過美學觀念的普及與推廣,促進民眾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與創新參與。其次,透過文化創意產品媒介,促使社會大眾更加接近文化。拉近民眾與文化的距離,透過文化、藝術和產業的結合,讓生活與環境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將藝術落實在生活中,擴大民眾參與文化的深度。最后,推進全民參與文化創意產業活動,引導個體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創造活動,發掘個體創意與想象力,開發傳統性、創意性的文化資源,建立基于地方休閑生活的產業可持續經營發展模式,使民眾從中得到回饋,以真正理解文化創意產業和保護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第二,文脈傳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要勇于擔當歷史的責任,強化全民主人翁的保護意識,激發民間力量在文脈傳承方面的作用。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脈。這不僅展現了自身的城市文化脈絡,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一方面,北京在經濟發展與大規模開發中自身城市文脈傳承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現在各界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扭轉這種局面,不僅要徹底改變唯經濟指標的政績觀,更要建立文脈傳承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策略、步驟及詳細時間表。另一方面,要強化首都民眾的保護意識,鼓勵民眾從自身做起。臺灣因歷史原因而更加重視自身文化魅力,北京不像臺灣那樣大規模遭遇外來文化侵襲,所以在文化保護與文脈傳承上理應做得更好。此外,還要充分重視民間資本力量,積極引導與發揮民間力量在文脈傳承中的作用。
第三,借鑒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感的系列做法,積極重視民族文化傳統,發展內生性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感及其地方文脈傳承,成就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魅力。北京可借鑒臺灣經驗,推行區域文化創意產業計劃,從地域設計角度重建地方產業。臺灣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設計特點與地方感特質,就深刻地蘊含著上述要義。它既可以繼承民族文化資源與傳統,也可以脫離大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上所出現的同質化通病。當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進入細化發展階段,特色產業與傳統文化資源結合的道路是可行的方法,而現代創意可以成為這種內生性創意產業的核心策略。同時,運用地方文化資源以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在互聯網經濟思維下以美學生活價值理念去發展產業經濟,以傳統、創意、個性所整合出的特色文化產品來獲取消費者的青睞。此外,要彰顯特色文化產品的品牌力量,建立行業之間聯合營銷模式及回饋機制等配套制度,以特色產品凸顯北京制造魅力,以提升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作者:北京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