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和物聯網,一個是農業裝備,一個是網絡尖端技術,二者的聯手,著實把溫室大棚的智能性發揮到極致。
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昔日功能單一的塑料大棚正在逐步被行業淘汰,應用各種先進科技成果的智能大棚受到市場青睞,《科學導報》記者帶著種種好奇找到了山西盛元吉泰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楊衛華,在他的帶領下,領略了一番“智能大棚”的風采。
“‘智能大棚’到底智在何處?”
面對記者的提問,楊衛華講解到:“在大棚環境里,單棟大棚可利用物聯網技術,成為無線傳感器網絡一個測量控制區,采用不同的傳感器節點和具有簡單執行機構的節點,通過模型分析,自動調控大棚環境、控制灌溉和施肥作業,從而獲得植物生長的最佳條件?!?/p>
“那這套設備又如何給食用菌栽培提供具體服務呢?”
“這套系統能大幅減少種植大棚內的日常維護工作量和人工成本,同時能有效提高農產品產量、品質?!睏钚l華進一步解釋說,這套系統通過在食用菌栽培設施環境內安裝部署溫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實時采集食用菌生長環境各環境指標數據,并通過現場無線傳輸網上傳到本地監控中心系統,中心監控系統通過綜合分析各個環境因子,將分析結果形成一系列控制指令再反饋給部署在控制現場的設備執行裝置。比如,當空氣溫濕度低于設定值時,說明食用菌“口渴”了,這時信息會自動反饋到自動噴淋設備,該設備馬上開始噴淋。這樣,既確保食用菌能夠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又解決了菇農不能隨時照看食用菌生長情況的問題。
記者在長子縣西豐果蔬專業合作社李啟昌的食用菌種植區域,看到空無一人的大棚內,傳感器、檢測儀有序工作著,大棚外食用菌物聯網控制箱也不停地發出嗡嗡的響聲。楊衛華告訴記者:“這里只需要簡單的設備維護,大棚內的食用菌只需要在豐收的時候來人摘走就行了?!?/p>
據楊衛華介紹,除了這些功效之外,對于種苗培育企業來說,通過“智能大棚”實時監控系統對整個種植培育過程中的數據進行記錄,能形成一套標準化種植數據模板,其他種植戶可以直接拿來套用。目前,楊衛華的公司開發的這套“智能大棚”實時監控系統已在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多個地區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