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起步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隨著“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隨著大學生數量的逐年遞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勢在必行,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工作,將為經濟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專家簡介
高培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農業專家,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教學和植物生長發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獲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獎集體一等獎第一名。2010~2015年主持并完成省級項目6項、橫向項目5項,同時也是農業創業領域的先行者。1993年就任山西農業大學科技開發中心總經理,2014年擔任山西農大創業學院執行院長,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和畢業生助推工程。
山西農業大學創業學院執行院長高培芳: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啟迪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育部在相關文件中也積極推動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新創業。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高等教育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以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都離不開創新創業教育。
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學生,他們生活在信息化、產業化高度發達的社會大背景下,注重個性發展,價值選擇也更多樣,更為包容開放,這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教育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發掘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一定程度上能夠深度挖掘學生自身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在幫助他們更好擇業就業的同時,也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的社會壓力。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逐漸重視創新創業的教育,積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在師資建設、物質保障等方面都加大了投資培養力度。但是客觀來說,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研究較少,現在的一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只是跟著西方發達國家依葫蘆畫瓢,并沒有考慮到我國的現實國情,更沒有結合各大高校的實際狀況。通過這些問題,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定位應該是“創業等于創新的商品化”。加大對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的研究和實驗性資金支持,注重發揮孵化器的市場拓展功能,整合優勢資源,集中為創業者提供市場推廣和產品宣傳提供綜合服務。
專家簡介
陳小浪:山西省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畢業于山西大學經濟系。主持或參與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技術服務平臺項目、中小企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等10余項,發表論文、參編著作10余篇(部),獲得省科技進步獎2項。2008~2014年擔任山西省青聯委員,曾任省青聯科技界副秘書長。2011年獲得山西青年五四獎章。
山西省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陳小浪:
推動眾創空間建設 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
眾創空間是順應網絡時代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截止2015年末,山西省科技廳首批認定35家省級眾創空間,累計可提供6000多個工位,聚集了5100多名創業者,近900個創業團隊。眾創空間主要集中在省城太原市,特別在高新區。山西省提出,到2017年全省眾創空間達到100個,其中普通本科高校、有條件的高職院校至少各建成1個眾創空間,建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1個。
眾創空間可以為創客、創業團隊、創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各類型服務,通過線上網站、微信平臺、APP,線下沙龍、路演、私董會等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創新創業的人提供多元化服務。在技術上,眾創空間可以提供產品檢驗檢測、研發設計、小試中試、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多項服務。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眾創空間要主動走出去,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業教育和培訓,眾創空間開展公益沙龍、創業輔導、項目對接等活動,切實服務大學生。同時,要廣泛整合資源,建立眾創空間聯盟,提供公司設立、知識產權、財政資金、稅收優惠人才扶持等創業政策咨詢、落實服務。
高校方面,就業處、創業學院等要利用好政策,主動與科技、人事、商務、中小企業、科協、共青團等部門和單位溝通,整合政策、資金、眾創空間資源,為大學生服務。積極開展或組織大學生參加校內外創業創新大賽,引導大學生實施適宜的創業項目,實現學校創業教育、培訓、實訓、實踐、實習的有機結合。作為大學生創業者,首先要熟悉國家創業優惠政策,主動對接入駐眾創空間,充分利用眾創空間的資源,同時提高自身創新、創業能力。
專家簡介
紐天玉:人社部注冊創業培訓講師、山西當代儒學研究會理事、山西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理事、山西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山西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導師,廣泛參與省、市、縣各類創業大賽的評委工作,被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工商學院、太原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聘為創業指導導師及創業培訓師。
人社部注冊創業培訓講師紐天玉:
“我”的青春誰做主
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60多萬,15年的時間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了6倍之多,而在這期間,我國GDP卻一直穩定在每年8%的增長速度,大學生的產出量遠遠大于市場勞動力需求量,供需矛盾越發明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成為了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考證、考研、留學……這些都是畢業季最常出現的名詞。打工、創業、擇業成了考核大學生的一道選擇題。傳統的就業觀是畢業后找一份安定的工作,而隨著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僅有不到10%的人可以進入國企工作,剩余畢業生就面臨著打工和創業的選擇。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大學生必須擺脫傳統的就業觀念,不能僅“等、靠、要”工作崗位,更要善于結合自身性格特征和家庭實際,大膽走出去,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鼓勵大學生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創業光榮的全新就業理念,激發自身創新思維,以前瞻眼光看待事物發展,善于把握現實機遇,開拓就業視角,拓展就業機遇。當代的大學畢業生不應僅是求職者,而更應該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來臨,更多的畢業生走向了自主創業的道路,而“我應該做些什么”也成為了大學生所困惑的問題。通過對小微企業的創業類型分析,大學生應選擇服務類產業,通過創新賦予傳統服務新的亮點。在創新創業時,大學生應時刻關注國家政策導向,借助政府的政策、資金扶持,更好地進行創業。對于想要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創業不是想不想,而是干不干,在創業的過程中不能知難而退,應該越挫越勇,以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所遇到的困境。
專家簡介
李勇兵: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工程碩士,現任山西思軟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軟件人才實訓基地)常務副總經理。
山西思軟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勇兵:
“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創業
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條件和環境下,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既形成直接沖擊又不斷深入滲透,各種創新互聯網技術、工具、模式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所產生的“互聯網+”就是一種產業互聯。既了解產業又了解互聯網的創業者或團隊,基于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業態進行重新定義,對產業資源及產業價值鏈進行全方位重組,對商業模式進行重新設計。在這個過程中,階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成果、模式和形態都是“互聯網+”的最佳實踐。
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與網絡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網絡作為一種重要傳媒走進了大學生的生活。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的創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更好地把握“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大學生想要在“互聯網+”時代創業,就必須具有互聯網思維,包括平臺思維、用戶思維、流量思維等。在培養自己能力的同時,應該關注當下熱門行業,如電子商務、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
何為網絡創業?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它為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創業必須貢獻出時間、付出努力,承擔相應的財務的、精神的和社會的風險,并獲得金錢的回報、個人的滿足和獨立自主。因此,網絡創業可概括性地歸納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創造具有“更多價值的”事物的過程。
作為互聯網時代一種重要網絡應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帶動網絡創業的發展。而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和模式眾多,基于互聯網商務功能可以劃分為基于產品銷售模式、基于服務銷售模式和基于信息交付模式三大類。基于網絡產品銷售模式進行網絡創業,所需的成本、時間和技能要求要比服務銷售和信息交付低,因此更容易成為大學生創業者的普遍選擇。在互聯網微時代下,看到趨勢是一種能力,但把握機會、用行動挖掘趨勢中的商業價值才是一種智慧。大學生在清楚認知的基礎上,更應該看到這個電子時代背景下所帶來的各種創業機遇和挑戰。把握好時機,順勢而為,才能在創業的路上越走越遠。
專家簡介
韓志強:山西智杰軟件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計算機專業碩士、高級工程師。具有長達15年的創業和企業管理經驗,擅長企業戰略規劃設計、企業創新運營模式設計、企業資本運營。對智慧醫療、互聯網醫療、企業信息化規劃設計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參與了30多項軟件產品及自主產權開發平臺設計。
山西智杰軟件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韓志強:
職業生涯規劃 領跑人生起點
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當前對教育的普遍重視,使得大學生的數量與日俱增。而各大企業所提供的職位是有限的,這使得就業時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的人,其次是高潛質的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據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普遍缺少實踐和創新能力,缺少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大部分畢業生僅僅具備所需的專業知識,但這與社會的實際需求是不相適應的,即具備綜合就業能力的大學生很少。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當代企業所需的人才素質,更缺少自主創業的準素質。
大學生剛踏入社會缺乏工作經驗,從底層做起,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有利于磨礪自己、提升將來的工作能力。而專業不對口現象出現時,我們更加應該提升自己,在底層中鍛煉,在工作中學習。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簡單的,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責任心,不要頻繁跳槽,就業時先滿足生活需求,重在累積經驗,等到發展穩定和有能力時再考慮拓寬職業生涯。
大學生在大學里應該全面關注社會動態,盡早做好職業規劃,并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奮斗。同時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地做些兼職工作,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學會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全面掌握知識,以便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快速接手工作。同時大學生就業時應避重就輕,不要盲目地涌向發達城市,可以考慮更有利于發揮大學生抱負和才能的中西部地區,而且那里薪酬待遇普遍高于東部,值得大家為西部發展作出貢獻。
專家簡介
陳江會: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雙體系優秀教師,大學生創業導師,擅長大學生職業能力訓練、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和大學生創業指導。輔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案例1200余例。獨創的《職場九段》系列課程,對大學生求職、就業、升職、加薪、實現個人價值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山西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業導師陳江會:
啟航精彩人生
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然而,什么是夢?什么又是夢想?夢是期待,夢想是堅持,人類因夢想而偉大,組織因夢想而發展,人因夢想而成長。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就是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就是夢想。我們的夢想,也許是20歲的豪情壯志,也許是青春期的迷茫與沖動,也許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聲、渴望成功。
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還有人說,最貧的是無才,最賤的是無志。由此可見立志的重要性,所以,人不可沒有夢想。青年人好幻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夢想。但如果不經過奮斗,那夢想終究是夢想,絕無實現的可能。大家一定聽說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窮和尚和富和尚都立志要去南海,結果窮和尚憑一瓶一缽去成了南海,而富和尚“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原因何在?就在于窮和尚勇于立志,更勇于踐行志向;富和尚則只敢想,卻不敢做。心動不如行動,努力永遠不會太遲!做一件事情,只要開始行動就可算是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其實,人的力量巨大無比,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障礙也會被輕松地突破。當然前提是:你必須開始奮斗。奮斗是萬物之父,只要你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人都有惰性,都有太多的欲望,有時難免戰勝不了身心的倦怠,抵御不住世俗的誘惑。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廢,功虧一簣。須知只有早日改掉這個陋習,才能離夢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