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記者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開展的全省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取得新進展,項目完成單位針對山西省采煤沉陷區及黃土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及措施,有效減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危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山西地處華北地臺之山西斷隆,地形高差大,地貌類型和構造條件復雜,煤炭資源豐富,采礦業發達,自然和人為地質災害較多。特別是近年來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傷亡人數超過2000人。
為此,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根據國土資源部200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組織開展山西省預防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項目完成單位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歷時8年,成功完成了全省11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任務,在總結全省11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及省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經驗,首次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山西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及發育規律,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地質災害勘查實施細則》企業標準,主編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此成果旨在總結山西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及發育規律,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及措施,逐步達到預防地質災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