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身航空緣于曾遭日軍轟炸
頂著無數光環和頭銜的屠守鍔,最初從事航空航天研究的動力,卻是動蕩舊中國的一段屈辱歷史。少年屠守鍔在上海游學時,父親來滬接他回南潯老家過春節,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現了幾十架日本轟炸機,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沖下來。父親意識到大事不好,拉著年紀尚小的屠守鍔往輪船碼頭疾跑。
炸彈像雨點般落下來,繁華喧鬧的大上海,瞬時間房倒屋塌、血肉橫飛!面對劫難后的滿目瘡痍,少年屠守鍔立下了自己的終生志愿: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抱著航空救國的決心,屠守鍔發奮讀書。1936年,屠守鍔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清華設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猶豫地轉到了航空系。1940年,屠守鍔從清華大學畢業,次年又以優異成績取得公費留美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屠守鍔無暇欣賞美麗的異國風情,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學業。兩年后,他取得了科學碩士學位。隨后,他應聘成為布法羅寇蒂斯飛機制造廠的一名工程師,負責飛機強度分析。他知道,這是一個寶貴的實踐機會,要想造出中國自己的飛機,必須有實際的經驗,從事這份工作,正是長本事的良機。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觸到的技術。
1945年抗戰勝利后,歷經浩劫的祖國百廢待興。屠守鍔立即辭去了工作,從東部的布法羅橫穿北美大陸,歷時40余天,到達西海岸的舊金山。沒有客輪,他便搭乘開往青島的運兵船,回到了祖國。1957年2月,正當壯年的屠守鍔應聶榮臻元帥之邀,跨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從此,他的命運便與中國航天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2 研制導彈只為祖國需要
從回國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鍔的專業都是飛機。“為啥改行搞導彈?國家需要啊!”擲地有聲的話語,至今仍回蕩在后輩的耳邊。
屠守鍔的新崗位,是錢學森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導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第一枚導彈搞得最艱難。”1960年末,蘇聯撤走全部援建專家,仿制的導彈是下馬還是繼續?面對阻力,他只平靜地說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幾十年后,已經功成名就的屠守鍔在接受采訪時平靜依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慢慢知道應該怎么搞,沒有現成的。”
沒有外援,屠守鍔和同事們自行制定了“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還參與制定出其技術發展方向,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導彈等重大技術方案和技術途徑。這個規劃,對中國導彈與火箭技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在首飛試驗中墜毀,痛苦與失望籠罩在科技人員的心頭。屠守鍔臨危受命,兩年后,這種中近程導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都取得成功。與此同時,中國第一代導彈技術專家掌握了導彈研制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后各種型號導彈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礎。
1980年5月9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出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零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范圍內的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全世界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
屠守鍔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次發射試驗,但沒有哪一次像這次這樣舉世矚目。1980年早春,屠守鍔率領試驗隊進入了依然寒氣逼人的茫茫戈壁。戈壁灘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陽光明媚,轉眼就可能飛沙走石。屠守鍔身穿工作服,在火箭測試陣地與發射陣地之間穿梭往來,鼻孔、耳朵、衣服里常常灌滿了沙土。他常常一干就是20多個小時,困了在木板床上打個盹,又奔赴現場。
要確保發射成功,遠程導彈身上數以十萬計的零部件,必須全部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在那復雜如人體毛細血管的線路管道上,哪怕有一個接觸點有毛病,都可能造成發射失敗。盡管有嚴格的崗位責任制,盡管發射隊員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但在屠守鍔帶著大家進行的幾十次眼看手摸、儀器測試中,還是查出了幾根多余的銅絲。多懸呀!屠守鍔肩上的擔子實在太重了。短短幾個月,他渾圓的臉瘦了一圈,烏黑的頭發也白了幾許。
導彈在發射塔上矗立起來了。在簽字發射之前,屠守鍔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年過花甲的他不顧連日勞累,一鼓作氣,爬上了發射架做最后的檢查。
3 助力“神七”“天宮”飛天
“長二捆”這個科技名詞近年來屢屢見諸報端。將幾個助推器“捆綁”在一起組成的“神器”,讓這個型號的火箭擁有更大的推力,將一顆顆衛星和載人飛船乃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準確、安全地送入太空。
屠守鍔是“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主持了全部研制工作。1975年11月,“長征二號”成功地將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送入軌道。但隨著我國太空探索腳步的加快,運載能力1.8噸的“長征二號”已經力不從心了。
“我們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解決的辦法就是‘捆綁’。”屠守鍔提出了高速度、少投入地發展大型運載火箭的最佳途徑,并首次將“長征二號”丙火箭作為芯級,捆綁了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比“長征二號”丙火箭提高約3倍。這個火箭的型號被定名為“長征二號”E火箭,也就是后來國人耳熟能詳的“長二捆”。
“18個月完成研制并首飛成功!”2012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前來拜訪時,他還清楚地記著這段艱苦又令人驕傲的歷史。在屠守鍔的眼中,“長二捆”就是個“有出息的孩子”,在“長二捆”基礎上發展的各型火箭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長二乙”運載火箭是在“長二捆”的基礎上,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研制的運載火箭,是目前中國所有運載火箭中起飛質量最大、長度最長的火箭,火箭全長58.3米。截至2004年,該火箭總共發射5次,全部獲得成功。
“長二F”運載火箭在2008年,成功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把3名航天員送入預定軌道并進行空間出艙活動。2011年9月,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送入太空的,還是“長二F”。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專家表示,屠守鍔的眼光絕對超前。“翻開20世紀90年代‘長二捆’剛剛發射成功時歐美報章的評論就可知悉。”法國《世界報》稱它“令人生畏”,美國報刊贊其“世界先進”,還有科技評論稱:由此中國火箭地位提升至“第三”。
2012年12月15日,屠守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