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圍繞服務科學決策,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推廣農村先進實用技術,提升科技幫扶含量;培養鄉土人才,夯實人力資源基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完善農技服務體系;完善科普設施建設,提升科普能力;廣泛開展科普活動,提升貧困地區公民科學素質等重點任務,扎實推進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的組織實施,并確保取得實效。在本次專家咨詢會上,11位專家圍繞延伸產業鏈、發揮地方特色產業優勢、提升種養效益、解決產銷不對稱等問題,從不同專業技術領域發表了各自的見解。本報記者整理了各位專家的精彩觀點,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場精彩的扶貧“論劍”。
大力種植優質中藥材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中藥材專家王玉慶
我長期在呂梁搞中藥材產業扶貧,可以說中藥材是一項非常好的扶貧產業項目,尤其在呂梁山中部地區土壤疏松,非常適合優質中藥材的種植生長。中藥材種植不占用農田,可以把荒山利用起來。近幾年在呂梁的種植試驗發現,當地可開發種植20余種道地中藥材,藥材產業鏈長、產值高、種植技術易掌握,是一項很好的脫貧致富項目。
開發馬鈴薯全粉有市場
山西省農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馬鈴薯專家杜珍
目前馬鈴薯在生產技術上基本沒有太大的問題,現在最主要的是解決好市場銷售的大問題。解決了市場方面的問題,產量和質量的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技術解決的。目前山西馬鈴薯加工仍然是傳統的食品加工方法,產品較為單一,如果建立應用現代化加工技術的生產基地,搞馬鈴薯全粉等新型產品生產項目開發,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馬鈴薯市場的問題,提高其產業效益,助力農民脫貧。
加快鄉村e站建設
山西省農業廳推廣研究員、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副秘書長石建國
山西小雜糧分布范圍廣、市場需求大,解決市場問題一個是產品深加工的問題,一個是市場信息問題。結合中科協近年來的科普信息化建設項目,可以把鄉村e站等科普信息化終端引入扶貧工作,發揮e站在生產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方面的功能,開辟一條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和產業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
推廣防控棗裂果技術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紅棗專家高培芳
近年來呂梁地區紅棗產業的主要問題是棗裂果,去年我們在興縣3個村、臨縣4個村實施的“葉面營養防控棗裂果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在防止棗裂果方面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個項目在扶貧點可以引進。另外,因呂梁紅棗棗裂果,不少百姓提早采收,造成烘干后的果品品質差,市場銷售價格和銷路都不好。要解決品質問題就必須加強企業建設,通過企業生產來建立一個產品的品質標準。目前當地紅棗加工大多還是傳統的加工工藝,可通過扶持地方加工廠引進一些投資小、比較現實可行的加工項目,改進加工方法,提高產品品質效益。
“靠山吃山”效益高
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養牛專家楊效民
在扶貧工作中,首先一定要樹立農民勤勞致富的觀念,設法把農民搞生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經營中也要教會農民應用“靠山吃山”的傳統理念,靠地方固有資源節約養殖和投入成本。在山區限牧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合理地利用天然牧場資源,而不要過度放牧,更不是禁牧。如果農戶在養殖中,能夠利用天然的地理資源,“養一年喂半年”,就可大大減少養殖成本,從而提高養殖效益。
發展羊肚菌和香菇產業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食用菌專家常明昌
扶貧必須靠產業,產業必須要有基地、要有規模。在扶貧中,農業不是簡單的種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指農產品要有品質,通過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萍挤鲐氻椖恳欢ㄒ拥貧狻⒔邮袌?,農民收入要貼近當地人均收入水平,如貧困地區農村一戶人家要靠產業項目增收3萬~5萬元,經濟更好一點的地區要達到10萬元左右。呂梁地區可以考慮發展羊肚菌產業,同時把香菇產業做強,在這方面可采取政府補貼菌袋等辦法給予農民扶持。同時一些前瞻性的產業也可以做,如廢料利用或蘑菇二次利用等。
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
山西農業大學三農服務中心主任、教授王秦俊
山西農業特色產業大都存在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品牌和影響力不高,所以一定要加強品牌建設,同時搞農業副產品的深加工和開發,提高農產品產值效益。如現在農村普遍存在的秸稈焚燒問題,就是因為秸稈消化成本高,農民積極性不高造成的。如果把秸稈做成紙巾、快餐盒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場價值,當然這還要考慮加工企業規模、原料基地以及污染等方面的問題。因此,要搞好產業深加工,必須對其整個產業鏈有完整的規劃。
要做強做實農業扶貧
山西省食品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敏
山西農業和食品加工的問題是山西大農業不多,產業不聚集。食品加工企業需要原料豐富的原料基地,基地由企業管控。大型食品加工企業要有產業集群,如沒有穩定的產業鏈、原料基地分散等,食品加工就不宜作為扶貧項目,長期扶貧還是要做強做實農業扶貧。
發展家庭牧場收益好
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養羊專家毛楊毅
近兩年來,我一直在搞扶貧工作,個人感受是扶貧工作一定要針對當地的實際去做,在技術上也一定要接地氣。畜牧養殖業不同于種植業,養殖是一項綜合性、延續性的項目,生產一定要結合市場需求,還一定要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后續的技術服務。在畜牧產業扶貧項目上不主張大規模養殖,搞家庭牧場、家庭養殖,收益就比較好,也是不錯的農村產業脫貧項目。
應用滲水地膜技術打造優質谷子基地
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滲水地膜研發人姚建民
滲水地膜可以解決山西山區干旱缺水的問題,不論地塊大小,平地、梯田都可以應用。如果將這項技術和扶貧對接的話,完全可以解決種植業中干旱缺水的問題。冷涼山區特別適合生產優質谷子,在呂梁冷涼干旱山區,可以通過應用滲水地膜技術,打造優質谷子生產基地,同時把谷子加工搞起來,并把谷草和飼草聯合起來利用,進行養殖業生產,這將是貧困山區一項不錯的產業項目。
谷子產業適合呂梁扶貧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谷子產業體系專家原向陽
在呂梁發展谷子產業是一個比較好的項目。近年來,山西谷子產業體系研發推廣的一系列谷子生產技術已解決了谷子在播種間苗、化學除草、收割等方面的問題,大大減少了谷子生產的用工成本,而且谷子秸稈營養高,與豆科秸稈配合飼喂出的動物疾病少、皮毛好,谷牧結合,加之開發一些富硒小米等功能食品,產業效益非??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