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國家,對工匠精神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在美國,工匠被定義為收集技術、解決問題并創造財富,其特點是制造、好奇心和破壞性嘗試。美國工匠更多的是一種創業者的概念。如富蘭克林也是商業家,酷愛木匠的華盛頓,再后來有喬布斯、馬斯克等。因此,美國工匠精神是將個人的DIY與商業逐利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造就了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
在日本,工匠精神是一種道德倫理和集體意識的體現。日本作坊的價值觀,跟歐洲看似一致,但實際并不是,東方儒家文化占據了很多情感因素。在戰后,全面質量管理大師戴明徹底地將這種作坊式工匠精神改造成一個適應大規模工業化的全新版本?!百|量至上”,成為日本傳統作坊理念下的一個新亮點,因為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將其與組織(文化)結合在一起。戴明倡導管理人員要深入一線,這使得工廠可以坦誠交流,匠藝活動的內在知識傳遞得到了極大的促進。隨后日本豐田的精益生產,則進一步從各個環節上豐富了工匠精神的內涵。
德國的工匠精神,與日耳曼民族嚴謹扎實的作風一脈相承。而其工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量隱形冠軍的存在。這與其強大的協會、學會有著最為密切的關系。國內在比較中德工業差距的時候,總是直接將公司與公司對比,其實這有著很大的缺陷。在歐洲,行業協會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知識傳遞,這也是行業協會得以延續的最大資本因素。通過標準、盟約(早期證書的跨地區通用性等)來實現行業協會的權威性,進而保證工匠的合法權益?!爸R資本”一直是行業協會力量的源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工業4.0”的概念首先由類似德國機械工程學會VDMA、電氣電子協會ZVEI等行業協會提出,并進而上升到國家戰略。
簡單地來看,德日的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小分工、大協同”;而美國的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創新第一,商業協同”。
從當前來看,工匠精神對中國,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新命題,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地回歸傳統。現代工匠精神是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而萌芽,繼而在工業化發展中得以錘煉的一種集體型的精神狀態。這種發展,留給中國的時間太短暫了。
然而正是這個時代,中國迎來了最好的工匠精神時代。行業協會、學會的知識引導、標準建立、工程師資格認證、教育培訓等一系列活動,都是“工匠精神”長盛不衰的公開配方。
工匠的特征是好奇、專注和初心,這需要集體實踐和標簽,需要依靠企業、組織的知識傳遞。而工匠精神不是簡單的“工匠的精神”,不是興趣或者技能的組合。它是一種集體思維狀態,是一種社會混合體。工匠精神不是個體的光芒,而是群體文化與商業機制的結晶;工匠精神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靠頂層設計與引導才能實現的;工匠精神不是道德與情操的伴隨物,而是社會集體約束、身份認同的社會化產物。
建設工匠精神,就是重建一個社會文化體系,是工業軟實力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