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網絡 勢在必行
事實上,這不是文化部首次針對網絡表演行業進行監管。早在2011年,文化部就出臺了《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對網絡文化禁止內容進行了規定。今年4月,文化部公布了第25批違法違規互聯網文化活動查處名單,19家網絡直播平臺因涉嫌提供含有宣揚淫穢、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會公德內容的互聯網文化產品,被列入查處名單。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來臨,以網絡直播為代表的網絡表演行業被視為互聯網行業的現象級風口,即將步入全民時代。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有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網絡直播行業總產值將達到1000多億元。
然而,在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面前,一些表演者以低俗、色情等違法違規內容吸引關注,社會影響惡劣,嚴重危害行業健康發展。而面對成千上萬個直播同時在線,目前文化部門對網絡直播的監管主要依靠隨機巡查和群眾舉報,直播平臺的自審自查也相對乏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切實加強網絡表演管理,規范網絡文化市場秩序,文化部出臺這項《通知》,以對網絡表演市場實行經常抽查,及時公開,無縫監控。
一處違法 處處受限
從具體內容來看,《通知》的主要目標在于“督促網絡表演經營單位和表演者落實責任”。
《通知》明確了網絡表演經營單位要對本單位提供的網絡表演承擔主體責任,對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和經營行為負責,確保內容合法、經營有序、來源可查、責任可究。同時,《通知》還從健全內容管理制度、嚴密技術監控措施以及違法信息報道機制等方面對網絡表演經營單位的義務進行明確規定。
最令業界關注的是《通知》首次明確了表演者為直接責任人。《通知》指出,表演者應當依法依規從事網絡表演活動,不得開展含有低俗、色情、暴力等國家法律法規禁止內容的網絡表演。同時應當自覺提高職業素養,加強道德自律,自覺開展內容健康向上的網絡表演。
僅僅對網絡表演經營單位和表演者在責任和義務上進行規定顯然不夠,依靠文化執法進行監管才是《通知》發揮效力的有效保障。對此,文化部將根據情形,把違法違規表演者列入黑名單或警示名單。列入黑名單的表演者,將被禁止在全國范圍內從事網絡表演及其他營業性演出活動。同時,各地文化行政部門將實施“信用監管”和聯合懲戒,使違法違規網絡表演經營單位和表演者“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先禮后兵 常態監管
《通知》的出臺可以說是文化部的“先禮后兵”之舉。就在《通知》出臺后不久,文化部就于7月12日公布了第25批違法違規互聯網文化活動查處名單,名單涉及23家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共26個網絡表演平臺,多達16881名違規網絡表演者被處理。而在被查處的直播平臺中,人們耳熟能詳的斗魚、熊貓、六間房等直播平臺赫然在列。
而對于業界來說,《通知》出臺則意味著過去文化主管部門針對網絡表演行業的間斷性“突然襲擊”即將轉變為常態機制。《通知》要求,各地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要立即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網絡表演經營單位開展一次調查摸底,全面掌握網絡表演經營單位情況。在經過統一排查之后,各地文化執法部門將對網絡表演市場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定期開展隨機抽查,及時向社會公布查處結果,公布網絡表演市場黑名單和警示名單,并對投訴舉報較多的網絡表演經營單位加大隨機抽查頻次,重點監管。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次《通知》的出臺是文化部進一步針對網絡直播亂象給相關責任主體“加壓”,而只有強壓之下,遵循“規矩”的網絡表演行業才能在千億級市場空間面前健康發展,駛入真正的“藍海”。
“相互分享”是媒體融合關鍵點
當下,電視節目主打媒體融合和多終端傳播的概念并不新鮮,在不同終端進行內容投放的節目都自稱是媒體融合。其實不然,真正的媒體融合節目是制作思維上的“融合”,以用戶真實需求為導向定制內容。媒體融合本身并不能提升節目的內容品質,但它能讓有營養的節目更容易吸收。
節目內容首先要“營養豐富”
電視節目能否順利實現媒體融合,首先還是要看節目內容是否“有料”。7月3日,央視綜合頻道推出了大型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以科學為題材,用百姓喜歡的方式,把科學原理融合到節目的實驗設計中,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不但在節目中設置了大量具有科技含量的內容、設置手機端互動、制作互聯網視頻,還首次使用了VR技術同步播出,打造出一檔媒體融合型電視節目。
針對不同傳播渠道有不同的內容設計,這是媒體融合的基礎。以《加油!向未來》為例,首先,節目針對大眾傳播的渠道設計了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大型實驗項目,如用大型裝置來驗證“能量守恒定律”;其次,針對互聯網傳播特點,節目設計了“人打哈欠能不能傳染狗”之類的趣味科學;最后,針對VR技術這類新科技,設計了VR平臺同步播出,讓觀眾能夠通過新科技親臨現場,與現場觀眾獲得同樣的感受。
目前,很多電視節目并不注重多層次需求的滿足,單一的娛樂性讓節目雖然能夠產生一定的傳播度,但因為缺少復合價值,最終沒有辦法成為真正的媒體融合型節目。究其原因,根源還是在于出發點設計上出現了問題,只注重渠道融合和技術驅動,并沒有真正做到“內容為王”。媒體融合不能作為節目的追求,而應該是節目制作和傳播的手段。
要考慮到用戶的“真實需求”
電視節目要做到媒體融合,就必須能夠滿足不同渠道用戶的“真實需求”。從觀眾到用戶的概念變化,說明了信息接受者接收模式的轉變,從被動變為主動。電視節目制作要借鑒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從媒體傳播信息變為用戶主動需求信息。
目前,很多電視節目都在積極嘗試媒體融合,但很多結果難說滿意。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受眾思維到用戶思維的改變。以往我們電視節目考慮的是單向傳播,以創作者為核心,創作者和受眾的地位并不平等;而當下新媒體興起和技術飛速發展已經讓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發生了關系變化,必須以接收者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內容生產者與用戶之間是相互分享信息的關系,這才是媒體融合的關鍵點。當電視、電腦、手機等設備只是被觀眾作為一個獲取信息的渠道時,真正的需求已經從被給予變成了主動追求。
要全渠道覆蓋形成“生態圈”
要做到媒體融合,就要把各種終端、渠道整合成一個有機體,形成一個信息傳播的“生態圈”。
《加油!向未來》電視節目每周播出一次,承載的體量有限。于是,我們看到了節目的網絡版、VR版視頻,看到了節目在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上的延展。這些渠道的內容不是孤立的、片段的存在,而是根據渠道特點有不同的差異化設計。各渠道內容相互補充、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傳播“生態圈”。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