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基礎醫學的研究者,她在科研工作中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約束自己;作為一名基礎醫學的教育者,她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學生一絲不茍地對待每一次學習。同時,為了使自己緊跟時代步伐,保持知識更新,促進自身對新方法和新理論的學習,她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交流,了解本學科、本專業的最新前沿發展動態,開拓科研思路,不斷充實、提高科研素質,并在具體的科研工作中,根據專業的最新進展情況和實驗室條件制定、調整具體的研究內容,及時將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到研究項目中。
聽到如此的介紹,想必人們腦海里浮現出的一定是一位嚴厲教授,或許還有一絲刻板。
6月14日上午,大雨洗禮后的龍城太原晴空萬里,《科學導報》記者見到郭睿的那一刻,覺得教授怎可如此溫婉?如此有氣質的教授在枯燥乏味的課程教學中又會是怎樣呢?她是山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的研究主力和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是精子發生的分子機制。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她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師。
臺下十年功
1989年,郭睿考入了山西醫科大學,從此便注定了她將來會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我發覺自己對自然科學比較偏愛,對臨床醫學的興趣沒有那么大”。郭睿說。就這樣,本科學習階段結束了兒科醫學的學習后,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郭睿選擇了免疫學。
碩士畢業后的幾年時間里,郭睿潛心于教學工作。“我們那時候沒有電腦、打印機之類的科技產品,教案都是用手寫,教學內容的每個章節都是認認真真地、一筆一畫地寫出來的。現在回想起來,反而要感謝那時候的艱苦,才有了扎實的教學功底。”郭睿告訴記者。
隨著生命科學快速發展,郭睿在工作中逐漸發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不甘如此的她考取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系的博士研究生。在考試時,郭睿發現很多東西都是自己不曾聽過的,有些題目倍感陌生,讓她無從下手。但是讓她感激的是,協和的導師并沒有因為自己基礎差而“特別待遇”,而是放手讓她去做。通過導師的悉心指導,再加上郭睿自身的刻苦努力,這一階段的學習讓她上了一個新臺階,領略了更美好的“風景”。
郭睿的學習并沒有因為上升一個臺階而止步,作為教師只有充實了自己才能釋放更多的能量給予她的學生們。2005年11月,郭睿在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諾貝爾醫學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間,著重于精子發生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主要參與并學習掌握了生精細胞凋亡基因的敲除實驗。回國后她主要從事精子細胞變態成形的分子機制研究。多年來,郭睿始終以生殖細胞發育的基因表達調控為主要研究方向,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參與國家科學技術部“973”項目“精子發生分子機理研究”工作,利用cDNA芯片和半定量RT-PCR技術高通量篩選了小鼠精子發生過程中具有生精細胞階段特異性表達特征的基因。
臺上一分鐘
郭睿從山西醫科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醫學基礎課程教育19年。在這19年的時間里她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只為充實自己而給學生們講出一堂堂精彩而生動的課程。
“這些年,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生殖細胞發育的基因表達調控及生殖免疫研究。”郭睿告訴記者。作為項目負責人,郭睿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山西省回國留學人員科研基金等多項資助。近年來,郭睿共發表論文28篇,SCI收錄8篇,出版專著1部,獲授權發明專利1項。2012年獲山西省科學技術(自然科學類)二等獎1項,山西省高校科技一等獎1項,同年榮獲山西省高等學校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并榮記個人一等功。憑借著優異的成績,郭睿榮獲2012年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2008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稱號,同時也被選為山西省“131”領軍人才工程優秀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
另外,作為一線教師和教學骨干,郭睿在19年的教學工作中一絲不茍、刻苦鉆研,積極探索教學規律,勇于進行教學改革,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體系——“課前充分準備,上課生動形象、重點突出,課后歸納總結、梳理結構、巧妙記憶”,令教學效果突出。她的課堂教學內容飽滿,理論嚴謹,邏輯性強,并重點把學科的最新觀點、技術方法和新成果納入教學中,使所教課程常教常新,充滿生機。
采訪快結束時,郭睿告訴記者她就是竭盡個人所能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奮斗多年后,榮譽在她看來是一種對工作的肯定,但不是奮力追逐的結果。能夠滿足她的并非是這些榮譽,而是榮譽背后她所付出的一切,以及她精心培育的學生們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這,就是一個樸實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個辛勤園丁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