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修志 志載盛世
問:我們都知道,中國素有“隔代修史,當代修志”的優良傳統,請談談古代是如何形成這一傳統的?作為一個古老傳統,地方志這種“一方之全史”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夠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牛潤珍:梁啟超曾指出:“最古之史,實為方志。”修志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西周時期即編有“邦國之志”“四方之志”,開啟了修志先河,并出現了“方志”一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多編有《春秋》一類的編年史,還有《禹貢》《山海經》等記述各州地理、物產、貢賦及神話的典籍,在內容與編纂體例上為后世地方志所效仿。秦漢編有很多“計書”,魏晉南北朝涌現出大量“地記”,隋唐五代至北宋“圖經”編纂制度化。北宋后期特別是南宋,“圖經”演為地方志,歷元、明、清,地方志編纂常態化、普及化,而且志書種類越來越多,一統志、通志、府州縣志、村鎮志、山川志、書院志、寺觀志、井場志等,各呈異彩。民國時期,地方志開始由傳統向近代轉型,內容偏重物質、經濟、社會,編纂體例趨于科學。新中國成立后,地方志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志書資料性、地方性、時代性、科學性、思想性、學術性等特點不斷彰顯。
邱新立:幾千年來,方志體例由單一而趨綜合,體例不斷完善,記述內容不斷豐富,管理不斷系統規范。據不完全統計,僅流傳下來的歷代方志就有8000多種、10余萬卷,約占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這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地方志編修工作,使盛世修志的優秀文化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地方志工作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服務當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業,在我國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地方志工作有助于著錄當代、傳承歷史,翔實記錄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歷程、光輝成就。其次,地方志工作有助于汲取有益歷史經驗,提高科學執政水平。再次,地方志工作有助于保存民族記憶、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成果豐碩 挑戰仍在
問:當前,地方志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又面臨著哪些制約發展的問題呢?
冀祥德: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地方志活動開展經歷了從“一本書”主義,到“志鑒編纂齊頭并進”,到以修志編鑒為主業,數據庫、方志館、地情網、理論研究等各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從依政修志到依法修志,再到依法治志,可以稱為我國新方志活動發展的3個階段。
牛潤珍:事實上,現在方志工作已進入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階段,其主要表現有10個方面:一是對方志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二是方志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常態化;三是修志機構系統化,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成熟;四是修志隊伍專業化,形成規模,并有廣大社會力量參與;五是基本實現縣縣修志;六是方志學理論體系初具;七是方志成果豐碩,僅2008至2014年,就出版各類志書近3萬種、年鑒近3000部,整理舊志2000余種,而且部分成果已數字化;八是建成各類方志館近300座,成為國情、地情研究中心;九是方志在物質、制度與精神文明建設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十是地方志事業已納入國家發展規劃。
邱新立:當前地方志工作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形成以修志編鑒為主業、各項工作協調開展的事業格局。同時,黨委領導、政府主持、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將地方志工作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地方各級政府工作任務,“認識、領導、機構、編制、經費、設施、規劃、工作”到位的工作機制逐步形成。當然,地方志工作也遇到不少困難、挑戰:一是部分地區和部門對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地方志工作開展取決于領導者個人對地方志工作認識水平高低的情況仍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是各地地方志事業發展不平衡,相關工作開展程度層次不一、進展速度快慢不一、發展水平高低不一,差別很大,不能充分適應服務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是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以及各地地方志法規規章落實不到位,依法做好地方志編纂、管理和開發利用等工作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四是機構不健全,編制、人員和經費不足,無法充分滿足有效履行職能、順利開展工作的要求等。
構建學科體系 推進科學發展
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修史修志”。當前,面對機遇和挑戰,推進地方志事業科學發展有哪些重要工作要做?我們看到,最近不少方志專家紛紛呼吁設立方志學,何謂“方志學”?如何加強方志學學科體系建設?
冀祥德:去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標志著地方志在全國范圍內從一項工作向一項事業轉型,從依法修志向依法治志升級;“加強修史修志”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從國家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地方志事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當前地方志事業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們不斷創新工作模式,開拓新的工作領域。
牛潤珍:“修志問道”是一項千秋大業,成敗關鍵在于人才。然而方志學在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不足,抓緊方志學學科建設是當務之急。而加強方志學學科建設,首先必須對其學科體系有明確的認識。方志學包括九個分支學科或者主要內容:一是方志學發展史,包括志書纂修史和方志學史;二是方志學理論,包括方志學原理、方志學概論等;三是方志編纂學,包括編纂原則、宗旨、體例及編排、篇目架構及概述、大事記、地理、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等部類撰寫方法等;四是方志文獻學,包括方志目錄、綜錄、舊志輯佚與整理等;五是方志管理學,包括志書編纂法令法規、業務指導、社會參與等;六是志書及資料管理、收藏及應用,包括方志館建設、數字化等;七是國內外地方史志編纂與研究;八是中外地方史志交流與比較研究;九是年鑒編纂與年鑒學。方志學研究應該圍繞這些內容展開,并與相關交叉學科打通,把綜合性與專業性統一起來,建設現代新型方志學。
邱新立:經過全國地方志工作者和有關專家學者多年的共同努力,產生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共出版各種理論著作1000多部,發表論文6萬多篇,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新方志理論。復旦大學、寧波大學等院校還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開展了方志學專業教學。方志學具有了一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今后,我認為要加強方志學學科建設,主要有十大任務:一是組織對方志學的定義、研究范疇、學科體系、理論范式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形成基本共識;二是建立健全課題立項機制與科研管理辦法,爭取推動方志學研究課題列入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指南;三是加強對學科前沿問題、修志實踐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引導研究方向;四是總結實踐經驗,編撰出版《方志學概論》等權威性教材;五是編輯出版《方志學大辭典》等工具書;六是編寫《方志學學科前沿報告》、方志學年度研究綜述等;七是編輯出版“方志學文庫”系列叢書,推出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方志學研究著述;八是規范舊志整理與研究工作;九是合作完成一級學科的論證、申報工作;十是發展方志學學術研究隊伍,造就一批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方志學專家。相信通過這些舉措,必將推動地方志事業這艘文化航船乘風破浪、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