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國家天文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關村中學等單位的幾十名科普從業者、科研人員齊聚物理所咖啡廳“科學沙龍”論壇,探討有關于“科普”的話題。
究竟科研資源如何科普化?什么樣的科普能更好地為公眾所接受?什么樣的科普才有生命力?大家集思廣益,伴著咖啡提神醒腦的芬芳,來自不同領域的思緒纏繞,迸發出無限的靈感。
鼓勵科研人員被動變主動
前不久,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將2016年卡爾·薩根獎授予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以獎勵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的科學成就”,他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鄭永春主要從事月球及行星地質和環境研究,參與了“嫦娥”探月工程。在科研工作之外,他經常到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和大中小學作科普講座,還在各類科普雜志和公共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科普文章,他的科普著作《飛越冥王星》即將出版。
“科學家要站在科學傳播第一線。”鄭永春告訴筆者,“科普是科學家的天然使命,科學家有義務向公眾說明這些經費投入之后有什么樣的成果。另外,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對科學傳播有巨大的需求,科學家要滿足這些需求,幫助他們成長。”
物理所主辦的微信公眾號粉絲眾多,每天推送豐富多彩的科普文章,不少青少年都在關注后增長見識,大開眼界,對看似枯燥的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迷上科學、愛上物理。
但對于科學家自身來說,科研成果科普化存在這樣的矛盾:一些科學家覺得很難從科普里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見與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響力,便認為不如把精力和時間繼續花在科研上。
對此,來自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普部的陳永梅表示,環保部在科研人員評職稱時“宣傳教育”便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你開展科普活動、參與科研成果科普轉化都能在評職稱中有一定加分”。此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中科院也正在組織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旨在普惠千萬公眾。例如,自2004年起,每年組織百余所科研單位在“公眾科學日”免費開放,累計服務數百萬人次。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參與其中,這種公益性的大規模科普活動讓他們也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拉近公眾與科學的距離,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與信任。
科技部政策司科普處調研員邱成利指出,科研報告制度其實就是一種科普,盡管沒有達到我們理想的狀態,如果未來能夠形成科普文章、科普書籍或科普視頻,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還曾收集過1100多個院士著作,這些都是寶貴的科普資源。我相信將來科研人員有可能在科研經費中列支科普相關經費。
需借助專業力量
前不久,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以及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技創新由專業從事科研的科學家承擔,而與之同等重要的科學普及,也應當由專業人才承擔。
學會應當是一支重要的科普專業隊伍。“學會不能只是幾個期刊編輯部。”鄭永春認為,“更要與科學共同體緊密聯系,把科學家團結起來。”
陳永梅表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正致力于增強公眾對環境科學的理解。他們正在探索一套將環境科學研究轉化成科普產品的“通用模式”,以指導科學家做科普。“我們初步考慮,從科研成果出發,包括知識源的提煉到技術平臺再到科普產品成品,爭取形成一系列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模式。”
而在這一過程中,科普專家團隊的參與是關鍵環節之一。某項科研成果是否具有轉化成科普成果的可行性、轉化了后有沒有傳播平臺、科普內容回應了公眾關心的哪些議題等,都應交由科普專家團隊來解決。
中科院院士沈保根對此也深有體會。中科院學部牽頭舉辦的品牌科普活動“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至少舉辦了十多年,堅持參與活動的院士也不少。“院士們也很有責任心和積極性,但我總覺得缺少一點什么。”沈保根坦言,“如果能和媒體或者和專業做科普的人結合起來,效果可能會更好。”
新媒體和新的傳播手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6月25日,長征七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一家網站的直播平臺對這一科學盛況進行了直播,超過400萬網友在線觀看了整個過程,遠超過傳統媒體的受眾人數。大家紛紛感嘆新媒體所能呈現科學真實的圖景,讓大家身臨其境感受科學。
科學啟蒙課是“及時雨”
科學教育是科學普及中普遍關心的領域。《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到,“推動將科學課列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課程”是實施科技教育體系創新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沙龍參與者表示,中小學開設科學啟蒙課將成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及時雨”。
在中關村中學教導副主任高愛民看來,高水平師資、教案教材教具以及教育制度等問題將擺在我們面前。“應當分年齡段制定科學課程的計劃。我們也希望在教育制度上做一些完善,讓初三、高三的孩子們也能接受科學教育。”
為推進和加強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工作,2012年起,教育部、中國科協選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培養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試點工作。目前,這些高校已開展培養科普教育、科普產品創意與設計、科普傳媒等三個方向的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
與會者呼吁,科學教育應當與科學普及工作緊密結合,以合作共贏的新機制,創作能產生良好效果的科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