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開放的武漢科技館新館受到觀眾熱捧。據媒體報道,不少參觀者大清早來排隊,最多的一天有萬余名觀眾入館,超出單日觀眾理論承載量。武漢科技館新館的火爆顯示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熱情。不過,放眼全國,除了少數大城市里的熱門場館外,科技館總體上參觀者還是不多,主動前往的成年人更是偏少,往往更像是“青少年”科技館。
參觀人次的多少是衡量科技館是否發揮效用的重要標準,反映出科技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是否完全發揮。科技館承擔著向公眾普及科學的功能,但公眾的需求是多元多樣的,因此即便是大型綜合館也需有所側重。在建館及展覽設計時,得考慮服務哪些觀眾,觀眾的需求又在哪里。武漢科技館新館受歡迎,也與其利用原址是武漢港客運大樓的特色,主打艦船世界展區有關。別具一格的專題館,可能比個性不明顯的綜合館更有效果。
科學傳播的目的在于啟發公眾求知欲。科技館當以“人”為核心,重要的不在傳授多少知識,而是激發科學興趣、傳播科學理念。一些場館主題和展品的雷同,一些場館缺少個性,背后是在科學傳播方式上過多的以物為中心,少了對人的關切,過多強調實體而過少考慮人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參觀者面對陌生的、遠離日常經驗的知識,往往只能敬而遠之。
所幸,近年來一些科技館開始主動了解公眾需求,利用虛擬現實等聲光電新形式讓展品“活”起來,通過游戲、話劇表演等讓科學傳播形式更豐富、生動。期待越來越多有個性的科技館涌現出來,成為公眾流連忘返的公共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