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對“十三五”期間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作出總體部署。
《方案》指出,公民科學素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要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繼承創新、拓展提升,開放協同、普惠共享,精準發力、全面跨越,推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扎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創新驅動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筑牢公民科學素質基礎。
《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目標是: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10%以上。
《方案》強調,要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以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為重點,深入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社區科普益民、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礎設施、科普產業助力和科普人才建設等重大工程,大幅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共建、社會動員、監測評估等機制,建立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確保我國公民提高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顯著增多。
《方案》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相關任務納入工作規劃和計劃,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保障,加強督促檢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實施四大行動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增強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完善高等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大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熱情,提高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的能力。
——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動有效銜接。
——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質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糧食安全等,貫徹黨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鄉村文明等知識和觀念。
——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服務現代化。
——著力培養1000萬名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科技、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農村婦女和農村留守人群的科學素質。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引導更多勞動者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
——圍繞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進城務工人員及失業人員的培養培訓為重點,到2020年基本實現有培訓愿望的勞動者都有機會參加一次相應的職業培訓。
——推動職業技能、安全生產、信息技術等知識和觀念的廣泛普及,提高城鎮勞動者科學生產和健康生活能力,促進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提升。
(四)實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著眼于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執政水平、科學治理能力、科學生活素質,大力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科學理論的教育,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展科技革命、產業升級等前沿科技知識的專題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的培訓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施六大工程
(一)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加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和研修。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科技教育等專業或相關課程,培養更多科技教育師資。在“國培計劃”中,加強教師科學素質能力培訓,培養“種子”教師,推動各地加大對科學教師以及相關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科技教育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實施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專項培訓,建立培訓基地,到2020年實現對全國一線科學教師和骨干科技輔導員培訓全覆蓋。
——加強各類人群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結合不同人群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內容,開設專業課程與科技前沿講座等。將科普工作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具有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防災減災、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科學測量等相關科普內容,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劃。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和各類培訓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設。
——進一步改進科技教育教學方法。發揮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大科技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力度。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動手操作能力。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我國青少年特點、有利于推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體系。
——加強科技教育與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建設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重點加強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中小學科技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現有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不斷提高使用效率。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中小學科技教育網絡資源建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豐富網絡教育內容,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社區學校等各類公共機構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
——充分發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資源,健全科教結合、共同推動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專家參與科學教師培訓、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有條件的中學科學教師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加強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推動高校師生廣泛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推動實施“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
(二)實施社區科普益民工程
——廣泛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深入開展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標準日以及科技、文化、衛生、安全、健康、環保進社區等活動。組織開展社區氣象、防震減災、燃氣用電安全、電梯安全以及社區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培訓等各類應急安全教育培訓活動。面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幫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產生活。
——大力改善社區科普基礎條件。推動基層服務中心融合發展,在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拓展科普功能。建設科普中國社區e站,依托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深入推進社區科普益民服務站、科普學校、科普網絡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組織和人員建設。充分發揮科普基礎設施作用,面向基層群眾開展黨員教育、體育健身、文化宣傳、衛生健康、食品藥品、防災減災等各類科普活動。
——促進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社區科普新格局。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切實加強社區科普工作,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推動全國科普示范社區蓬勃發展。激發社會主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面向社區提供多樣化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動員駐區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社團、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相關單位開發開放科普資源,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充分發揮社區組織和科普志愿者組織的作用,組織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科普活動,發揮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崗、青年文明崗、巾幗文明崗以及在社區有影響和號召力人士的帶動作用,加強社區科學文化建設,助力和諧社區、美麗社區建設。
(三)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匯聚各方力量打造科普中國品牌,推動科普領域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和質量意識,引導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分享的科普生態圈,打造科普新格局。以科普的內容信息、服務云、傳播網絡、應用端為核心,形成“兩級建設、四級應用”的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以提升科普服務效能為核心、以科普信息匯聚生產與有效利用為目標,建設科普中國服務云,實現科普的信息匯聚、數據分析挖掘、應用服務、即時獲取、精準推送、決策支持。建立完善網絡科普內容科學性把關、網絡科普傳播輿情實時監測機制。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把政府與市場、需求與生產、內容與渠道、事業與產業有效連接起來,實現科普的倍增效應。
——繁榮科普創作。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選題,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和科普文藝創作。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游戲等科普創作,推動制定對科幻創作的扶持政策,推動科普游戲開發,加大科普游戲傳播推廣力度,加強科普創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強化科普傳播協作。制定鼓勵大眾傳媒開展科技傳播的政策措施。引導中央及地方主要新聞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扶持科技宣傳報道做大做強。支持電視臺、廣播電臺制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適合在電視、廣播電臺和互聯網同步傳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時間和傳播頻次,辦好電視科普頻道。鼓勵報刊和網站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舉辦科技類全國電視大賽,營造全社會學科學的濃厚氛圍。創新科普傳播形式,推動圖書、報刊、音像電子、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實現包括紙質出版、網絡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在內的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組織開展科技宣傳報道編輯記者學習培訓,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
——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洞察和感知公眾科普需求,創新科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送達目標人群。通過科普中國服務云、科普中國V視快遞、科普中國e站推送等方式,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應用。強化移動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動端科普融合創作,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建設和運行有影響力的科普公眾號,強化科普頭條新聞推送,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群眾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制化推送力度。
(四)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制訂實施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基本建設計劃。制定完善各類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規范標準和運行機制,研究建立科普基礎設施的評估體系,開展監測評估工作。
——創新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突出信息化、時代化、體驗化、標準化、體系化、普惠化、社會化,推動由數量與規模增長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與水平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虛擬現實科技館、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發揮自然博物館和專業行業類科技館等場館以及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科普資源集散與服務平臺作用。大力推動虛擬現實等技術在科技館展覽教育中的應用,以“超現實體驗、多感知互動、跨時空創想”為核心理念,研發可復制、可推廣的虛擬現實科技館,生動展現科技前沿。推動中西部地市級科技館、專題行業科技館建設。推動建立科普標準化組織,完善科技館行業國家標準體系以及相關標準規范,開展科技館評級與分級評估。建立健全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提高科技館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依托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具備科技教育、培訓、展示等多功能的開放性、群眾性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設施。加快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加強科技場館及基地等與少年宮、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聯動,拓展科普活動陣地。充分利用線上科普信息,強化現有設施的科普教育功能。
——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依托現有資源,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林業、地震、氣象等行業類、科研類科普教育基地。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強工作考核和動態管理,提升服務能力。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各類培訓基地和文化場所等增加科技教育內容,引導海洋館、主題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動植物園、旅游景區、地震臺站、地震遺址遺跡等公共設施增強科普功能。
——推動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實驗室)、科技社團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充分發揮天文臺、野外臺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車間)或展覽館等,推動建設專門科普場所。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
(五)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
——完善科普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發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將科普產業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相關優惠政策范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科普社會資源的功能。
——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成立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科普相關標準,建立完善科普產品和服務的技術規范。依托科普機構、科研機構、產學研中心等建立科普產品研發中心,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研發推廣,增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開展科普創作和產品研發示范團隊建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探索科技創新和科普產業結合的有效機制。
——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利用科普活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有利條件,發揮集成效應,通過競賽、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鼓勵建立科普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組建中國科學文化出版傳媒集團等科普龍頭企業,形成科普產業集群,實現集約發展。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力度。
(六)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完善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加強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的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學科發展、科普專業設置、科普人才評價標準、技術職務等相關制度,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普人員積極性。
——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深入推進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總結推廣經驗,加強教學大綱、教材、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組織、企業與相關機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基地,以科普組織管理、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經營管理等從業者為重點,圍繞科普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手段等,及時更新補充新知識、擴展新視野、提升創新能力,以適應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現代科普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加強科普專業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社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作用,搭建科學傳播服務平臺,發展壯大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深入開展科學傳播活動。結合科技教育和課外科普活動,重點在中小學校、科普場館、青少年宮等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依托基層各類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氣象信息員、中小學教師和科普志愿者等擔任科普宣傳員,實現鄉村社區科普宣傳員全覆蓋。發揮民族院校的作用,加強雙語科普人才培養。結合各類社區科普設施和活動,發展壯大社區科普隊伍。充分發揮企業科協、企業團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作用,結合職工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和各類科普活動,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
——大力發展科普志愿者隊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組織管理制度,推動各級各類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推動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團組織,開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訓、經驗推廣等工作。搭建科普志愿活動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科普志愿者在各類科普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規范記錄科普志愿者的服務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鼓勵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學生、傳媒從業者參與科普志愿服務。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動員機制,發展應急科普志愿者隊伍。
《科學導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