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溫祥珍工作的真實寫照。雖然已年過半百,溫祥珍依然奔波在各個大棚基地,為山西省設施農業的發展默默地作著貢獻。3月23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山西農業大學,見到了剛剛下鄉歸來的溫祥珍。
有孔地膜 預防早衰
1979年,懷揣著對美好人生的憧憬,溫祥珍進入山西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學習。“大學里學的是蔬菜專業,大三的時候跟著老師搞夏季大白菜地膜覆蓋,比較好地解決了夏季大白菜三大病: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溫祥珍告訴記者,“當時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發現使用覆蓋地膜后,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住了水分,而且能夠有效預防大白菜三大病發生。后來我們把科研成果進行了總結,并寫成論文在雜志上發表。”
1983年,溫祥珍成功考取了內蒙古農學院蔬菜專業碩士研究生。溫祥珍攻讀碩士學位時的導師林維申教授看過他大學時對夏季大白菜進行地膜覆蓋的論文后很感興趣,鼓勵他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我在內蒙古地膜覆蓋栽培大白菜,發現早衰問題嚴重。”溫祥珍告訴記者,“經過參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早衰不僅在覆膜白菜上,而且在覆膜棉花、玉米、糖料、煙草等多種作物上存在,中國有、日本有、加拿大也發生,這種普遍性和廣泛性是值得研究的。”
地膜覆蓋栽培可以有效地促進蔬菜生長,具有高產穩產的效果,但卻存在著覆蓋作物的早衰問題。溫祥珍經過認真分析資料,發現這個問題在地域性和作物種類上具有相當普遍性和廣泛性,應該是地膜本身的特性引起的。他想到是通氣性出了問題,地膜的密閉性引起膜下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早衰的發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溫祥珍大膽提出有孔地膜的設想,并立即著手進行田間試驗來驗證。溫祥珍在試驗用的地膜上打下不同直徑的通氣孔,來檢驗其通氣性能對蔬菜生長的影響,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986年,溫祥珍碩士畢業,返回母校山西農大任教。當了老師,身份變了,但溫祥珍仍然記掛著覆膜蔬菜早衰這個沒有完結的課題,繼續進行試驗。“每天早、中、晚都要觀測氣溫,測量二氧化碳濃度,非常辛苦。但是這些辛苦沒有白費,最后我得出結論:地膜覆蓋,春天要以保溫為主,地膜上的孔要多要小;夏季以保水為主,孔要大要少。”經過反復試驗,他終于研究出了有孔地膜這一創造性的產品。該項研究成果獲得1995年山西省科技進步獎,并立項推廣。
旱塬溫室 填補空白
山西多山,耕地也多為山地,與平川省份相比,山西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似乎先天不足。但是在溫祥珍的眼里,山西到處可見的山地梯田卻是發展設施農業的優勢所在。早在1988年,溫祥珍就在陽泉市郊區設計建造了梯田溫室,并在太谷縣、和順縣、臨縣、代縣及靈石縣等地推廣建設,建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高效節能溫室。
“旱塬溫室的后墻依托山坡而建,坐北向南,不但大大降低了溫室的建造成本,而且蓄熱量大、保溫好。因此,非常適宜在擁有大量坡地、梯田的地方發展設施農業。”溫祥珍告訴記者,“在日光溫室建造中,后墻建造成本是較大的,達到總成本的三分之一。但如果依托梯田、坡地的話,基本不需要搭建后墻,因而成本比普通溫室要低三分之一。”針對大部分山區缺水的情況,溫祥珍采取了利用溫室屋面、溝壑收集雨水,進行集雨栽培的解決方案。一般可在溫室下端或內部設計300~500立方米的集雨池1~2個,在雨季收集雨水、洪水,用于溫室生產,這樣便可以解決旱地缺水的問題。
旱塬溫室的設計建造成功,是溫祥珍為山西設施農業書寫的精彩之筆。正是通過他的努力,使大量的梯田、坡地等低產田,甚至荒山荒坡產出高效益。大量的旱塬溫室,在改變當地農業生產方式、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溫祥珍告訴記者:“旱塬溫室不但可以在山西丘陵地區可建造,而且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以推廣建造。”
適度規模 高效高產
1995年,溫祥珍作為訪問學者在日本學習一年,并先后赴荷蘭、德國、俄羅斯等17個國家和地區考察、訪問和開展共同研究。在長期的觀察比較中,他深深地感到中國設施農業單位面積產出效益與國外先進生產力水平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在荷蘭考察期間,我發現當地的一畝番茄的產量高達13萬斤,而國內平均水平才1萬斤,兩者相差懸殊。”溫祥珍說。在下鄉指導農民生產的過程中,他聽到的最多的抱怨是發展溫室不掙錢。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溫祥珍在調查中發現,溫室不賺錢的原因除了單產低外,還與人們修建溫室有很大的盲目性有關。“目前日光溫室的設計常常是隨意的、自主的。人們建起來以后想種什么就種什么,缺乏客觀性、科學性。溫室建設應該以人為本,以作物為本體,以效率化生產為核心,做到天、地、人合一。天指的就是天時,陽光的輻射、集雨、風熱資源的利用;地指的是土地利用率、生產效率、地形地勢的利用等;而人就是指個人的能力、智慧、知識等,只有有效地將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設好一個現代化溫室。”溫祥珍說道。
根據北方地區的環境,溫祥珍設計出非對稱連跨式節能溫室、坡地連跨式節能溫室、陰陽型節能溫室、生態型節能溫室四種溫室大棚。這些設施使用后可以讓土地利用率達到90%~92%,單產水平較目前平均單產水平提高3~4倍,勞動力提高20~30倍,使設施農業生產真正實現最大效能。
如今,已收獲累累碩果的溫祥珍并沒有停歇,依然奔波于田間地頭,給農民們答疑解惑,同時也帶去了最新的大棚技術。作為一名老師,溫祥珍也盡自己所能,傾囊相授。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也為了山西設施農業的發展,溫祥珍正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