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國商飛總裝中心內一派忙碌,去年底在這里下線的大型客機C919,今年計劃首飛。
2月25日,CAP1400示范工程通過開工建設前的安全審評,我國自主設計的世界先進的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型號完成試驗……
好消息不斷傳來。不少人感嘆,新的一年對重大專項來說是令人振奮的一年!
然而重大專項的參與者們清楚地知道碩果背后是重大專項實施以來積累的科研基礎,是無數科研團隊不懈奮斗的成績。
“十二五”是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時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作為我國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國之力集中攻關、重點突破,成就令人矚目,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經濟新常態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啃“硬骨頭” 解決“卡脖子”難題
時間回溯到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出臺,綱要提出:圍繞國家目標,篩選出若干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作為重大專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努力實現以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并填補國家戰略空白。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主任徐建國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國家之所以對重大專項寄予厚望,其重要性正在于它瞄準國家亟須的戰略領域集中突破,??小坝补穷^”,解決“卡脖子”的難題。如果說在重大專項實施之初,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水平與產業競爭力跟主要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現在,通過重大專項這幾年的集中攻關,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轉。
在核高基專項的支持下,超級計算機CPU設計與研發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國產軟硬件已在航天、電力、辦公應用和移動智能終端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為保障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下轉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