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李永梅 綠綻枝頭春風暖,又是一年植樹忙。在這生機盎然、播種希望的美好季節,迎來了第38個全民義務植樹節。3月8日,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廳獲悉,“十二五”期間,山西提出“山上治本、身邊增綠、產業富民、林業增效”的發展思路,依托科技創新,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六大”工程,走出了一條全面提速、穩步增效的發展之路。
5年來,全省上下在“六大”工程的統領下,累計投入資金616億元,完成營造林2252.46萬畝;堅持以境內主要河流干道和交通干線為骨架,按照通道兩側荒山、林帶整體推進的原則,完成通道綠化2.82萬公里,綠化沿線荒山180萬畝,做到了路修到哪里、樹栽到哪里;圍繞城郊荒山、河流水系、濕地灘涂,著力打造環城濕地公園、城郊森林公園和景觀生態園區,全省60%以上的縣建立了城郊森林公園,總數達到127處,直接受益人數達到2300多萬人;省直林局充分發揮技術、隊伍、資源的獨特優勢,廣泛與市縣政府開展合作造林、整合資金、優勢互補,打造規模化、精品化造林樣板,精心組織實施完成新造喬木林與改造灌木林兩個百萬畝工程;堅持造管并舉的發展理念,嚴守生態紅線,林地逆轉面積比“十一五”減少了50萬畝。“十二五”期間,全省森林面積凈增580萬畝,儲備未成林造林地590萬畝,總體增加1170萬畝造林面積。此外,山西在控量增質做強傳統干果經濟林的同時,扶持發展了雙季槐、皂莢、連翹等一大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標性新型經濟林產業,平均每年新發展干果經濟林100萬畝左右,總面積達到1676萬畝。
呂梁山生態脆弱區不僅造林難,成林更難,而且這里還是革命老區和國家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但是,山西務林人攻堅克難,把一座座荒山禿嶺建成一座座綠色豐碑,累計完成造林420多萬畝,不斷提升造林規模和質量,使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了改善。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要論述為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山西干部群眾把美麗山西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成為千萬群眾的自覺行動。如今的三晉大地,空氣清新了、環境變美了、百姓富裕了,這是生態建設帶來的饋贈,著實讓山西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