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水龍頭用水、在家健身、微風吹動……這些情況都會有源源不斷的電流產生,這些電流就像“百川匯海”般自動匯入蓄電池中供家庭使用,這并不是幻想,它確確實實存在。這個項目的發明者就是來自大同市陽高縣的發明“牛”人——張衛忠。
2月下旬,初春的氣息撲面而來,《科學導報》記者從大同驅車趕往陽高縣城,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奔波終于見到了張衛忠。
記者跟隨張衛忠在一座單元樓下停住了腳步,他從口袋里拿出一個黑色的遙控器,輕輕按下去,5樓的一扇窗戶瞬間透出了亮光。這讓記者不由為之驚嘆。上樓之后,門還未開,室內就傳來了狗叫聲,記者本以為是他家的寵物在叫,但進門后卻始終沒看見有寵物的跡象,原來,這是張衛忠自己設計安裝的防盜裝置。
對于這套防盜裝置,張衛忠表示,只是“一時沖動”。他說:“幾年前發生在北京故宮的香港珍寶被盜案在全國炒得沸沸揚揚,就是由于防盜系統被切斷的緣故,我就想,如果發明一種不會被盜賊輕易切斷的防盜系統,這樣的事情不就可以避免?于是,我仔細搜集了一些數據。故宮的防盜系統是用常規的220伏供電模式,這種單一的供電模式很容易就會被切斷。我發明的這種防盜裝置是將一種蓄電池逆變為220伏的供電與12伏蓄電池直流供電并用,這兩種供電貫穿到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屋頂、墻壁甚至地下,信號就不會被輕易切斷,因為它們是自動切換的。”
在張衛忠家的客廳里,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便是書法桌,桌上整齊地擺著筆墨紙硯。在桌子的旁邊,放著張衛忠的發明專利——“家裝智能發電系統”。他邊比劃邊向記者介紹,這里有中控系統1套、分控點3處,這個系統復雜程度不亞于一個微型發電站。在他的家里,似乎一切運動的東西都能發電,如:腳踏健身器材可以帶動發電機發電、人坐在椅子上產生的壓力能夠發電、暖氣片進水與回水的溫差也可以發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些發電設備和蓄電池大都是老式的,有的零件都已經掉漆了。張衛忠說:“這些發電機、電子元件已經很舊了,但是他們質量很好,大部分是我從縣城周邊的回收站‘淘’回來的,你看,像這臺綠色的小發電機,別看它‘粗笨’,卻很好用。”聽著張衛忠的介紹,記者不經意地用腳輕踏發電機軸承,一盞12伏的電燈泡馬上亮了起來。
一邊與記者聊天,張衛忠一邊走向自來水管旁邊,當他打開自來水開關時,隨著嘩嘩的水流聲,記者看到廁所的電燈亮了。張衛忠對記者說,這就是水流在發電。記者不解地問,如此神奇的“家裝智能發電系統”的靈感是來源于哪里呢?
張衛忠笑呵呵地告訴記者:“這可不是‘一時沖動’。2013年臘月,我母親給我打電話說家里水管漏水了,我急匆匆地跑回家,看到滿地都是水,檢查后發現,原來是水龍頭壞了,擰不住了。換完水龍頭后,我邊擦地邊想,如果把這些浪費的水聚集在一起,這些廢水是不是也能轉化成能源?”
這個想法成了張衛忠的一個心事,但是始終沒琢磨出一個成熟的思路。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衛忠在看科技新聞時,突然受水利發電啟發,想把廢水變成電。但如何才能把生活中浪費掉的水聚集起來進行發電呢?經過2個多月時間的研究推算,張衛忠終于有了一個比較成熟的計劃:他把發電機機架的上部設為發電機入水口,然后讓發電機入水口向外通過管道連接多個廢水口,并向內通過管道連接發電機機架的蓄水區,蓄水區的下方則為水動力發電區。水動力發電區內安裝發電機水動力葉輪,發電機便會通過水動力葉輪的電能輸出線連接蓄電池來保護供電板,從而使蓄電池的供電保護板分別與蓄電池連接以及與發電機電能輸出接線端相連接。同時,他還在發電機機架的底部設有發電機出水口,發電機的出水口向內連接水動力發電區,向外連接過濾水池,從而保證水的循環發電。
“沒想到還真成了。”直到現在,張衛忠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很興奮,“當我輕輕打開循環水的閥門,看著汩汩的水流推動風葉轉動,然后再通過發電機帶動定子旋轉,從而使掛在墻上的燈亮起來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張衛忠就是利用這個發電技術,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調整試驗,發明出了整套的“家裝發電系統”。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年底,張衛忠終于拿到“盼”了許久的專利證書。“雖然現在不從事電力工作,但我依然會堅持下去。”張衛忠說。如今,工作之余的他還會自學先進的數控技術。
在采訪臨近尾聲時,記者突然注意到他家墻上掛著的“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一等獎”的獎狀。他對記者說:“2015年,大同市舉辦了國際太陽能比賽,在這個比賽中,我發明的‘家居太陽能發電’獲得了評委的一致認可。‘家居太陽能發電’主要是利用太陽能中的太陽板直接發電,從而解決了整個家的照明。今年,我希望能夠把這個項目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