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襄汾縣城往南,順著悠悠南流的汾河穿過片片如繁星的紅棗林,約行5公里,在一片豐腴的古代汾河沉積的灘地上,有一處藍磚青瓦、環境優美、安靜祥和的村莊,這就是我國舊石器時代“丁村人”的故鄉——丁村,東依塔山,西傍汾水,氣候溫和,盛產糧棉,綠樹環繞,自古至今都是宜居宜業的理想之地。
丁村占地面積8.4平方公里,共5個村民組,耕地面積168公頃。2008年以來,丁村“兩委”著力打造最美旅游鄉村,鋪砌青石路1500平方米、硬化水泥路9000平方米,村內供電路燈、太陽能高桿燈、公廁、自來水供水、村民文化廣場、健身休閑廣場、沼氣服務站、衛生室、垃圾拉運、污水集中處理站、農家書屋、電信網絡、有線電視、視頻監控等配套設施齊全;新栽植垂柳、國槐、冬青、香樟、桂花、木楦、月季、紫薇等多種綠化樹木2786棵;鋪設草坪15公頃,投入綠化資金120.3萬元。丁村計劃建設生態旅游觀光園、經濟發展產業園和特色農業園3個園區,建成后將成為集經濟、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景點式旅游村,彰顯獨特的魅力。
丁村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傳統渾厚,有10萬年前“丁村人”古跡,明清時期40座國家文物保護院落,幾百年的古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丁村土布”,清代中期保留至今的丁村家戲、剪紙、面塑及木版年畫等民間工藝,社火表演、送水孩兒節、送娘娘廟會等民間活動精彩異常。
如今的丁村,依托生態建設成果,逐步由農業、林果單一型產業向多層次、多鏈條產業發展,擁有大片的棗樹、楊樹林和牛、羊、兔、雞、豬等農戶莊園,與農家樂、生態觀光等旅游產業有機結合、互促共進;紅棗、蘋果等生態經濟貿易遠近聞名;群眾思想活躍,具有想致富、謀發展的吃苦精神和科技思維;產業縱深發展的基礎逐漸鞏固,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村產業發展模式,為全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先后獲得“服務旅游開發先進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