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縣振興新區振興村位于長治縣東南部雄山南麓,四周群山環繞、翠綠掩映,村內別墅林立、環境優雅。近年來,振興村積極探索創新,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地勢,依山就勢,進行生態綠化改造,引導農民群眾增強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環境意識,努力實現村容整潔,并在集約節約土地的基礎上,將辦公、商業、居住、文娛、游憩等公共服務設施合并在一起,塑造出功能齊全、交通便利、生態優美且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中心村”示范區的特色,成為一處具有獨特魅力的城鎮化農民新村。
振興村綠化荒山3000余畝,村內綠化300余畝,投資約2000余萬元;村內建有污水處理廠一座,改設太陽能路燈500盞、太陽能熱水器567個,接入秸稈燃氣567家,達到了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效合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轉型跨越發展時不我待的今天,振興村把農業項目的發展放在了首位,并率先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將3675畝耕地全部實現流轉,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專業種植,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任何損失,進行專業化種植、特色化發展。農業項目總投資共7470萬元,其中,千畝道地藥材基地將實現年收入300萬元,千畝小雜糧基地將實現年收入120萬元,千畝優質核桃生產示范基地將實現年收入420萬元,百畝智能溫室及無土栽培大棚將實現年收入520萬元,總收入達到1360萬元,振興村農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推動了振興村農村經濟和農業勞動力結構調整,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致富開拓出了新的渠道。此外,振興村還開辟了牡丹園和“格桑花海”項目,兩者交相輝映,形成了樹的世界、花的海洋。同時,農民合作社也積極調整種植結構,采用了無土栽培技術,倡導生活新理念和健康新方式。
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振興村堅持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共同進步,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振興會堂、振興文體活動中心、振興休閑山莊等群眾文化場館內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為村民學文化、學科技、休閑娛樂、強身健體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修建的孝廉公園和槐蔭寺則彰顯了振興村的傳統文化。群眾可結合自身文化傳統開展文化活動,組織文工團進行文化演出及文藝創作,每逢節日進行文藝匯演。
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振興村以完善文化設施、改善人居條件為突破口,以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構建生態園林新村為宗旨,使村內實現了“三化”,即道路硬化、院內綠化、村中亮化,農戶實現了“四供三通”,即統一供熱、統一供氣、統一供水、統一供電、通網絡寬帶、通數字電視、通程控電話,先后獲“中國特色村”、“中國幸福村”、“中國鄉愁公園”等稱號。生活在振興村的百姓不僅享受著幸福甜蜜的生活,也見證著它的發展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