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畜牧獸醫醫學會理事、高級會員,山西現代農業生豬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山西省“333人才工程”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勞動模范……在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以下簡稱畜研所)所長賀東昌的頭上,掛著一連串響當當的名銜。5月9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畜研所見到了這位年過半百卻依舊奮斗在科研一線的專家。
帶動轉型
“我從1994年就著手培育‘晉陽白豬’了,2008年培育成功,現在山西省介休、晉中等地的大型豬場都在養。”賀東昌介紹,我國生豬肉質好,但生長期較長,國外生豬產仔率高,但肉質發柴,為將這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他主持了山西省“瘦肉型雜交優種豬母本系選育”課題。
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賀東昌帶領科研團隊培育出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肉質優、適應性強的“晉陽白豬”,“一頭母豬年均產2.2窩,一窩平均產14頭,日增肥700多克”。這項成果2008年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賀東昌看來,科研成果如果無法推廣與轉化,其價值好比紙上談兵,為此,“晉陽白豬”培育成功后,他便在太原、晉中、長治建設了推廣基地。一些昔日的煤焦老板在賀東昌的帶動下搞起了生豬養殖,僅在介休市就建起了20多個年出欄超萬頭的大型養豬場。
而在觀念轉變方面,賀東昌的體會最深:“目前我國生豬養殖正從傳統養殖向規模化養殖轉變,而很多人認為,傳統技術足以應對一切。”在賀東昌叮囑養殖戶如何注意為生豬防病治病時,對方卻不屑一顧。2009年9月,介休市一家投資上千萬的生豬養殖場突然死亡生豬300多頭,老板慌了神,立刻打電話給賀東昌。賀東昌帶領技術人員連夜趕往養豬場,用一周時間控制了豬場的病情,挽回了600多萬元的損失。
在介休市組織的一次養殖技術交流會上,很多煤焦老板對著賀東昌和他的技術團隊深深鞠躬。“沒有老賀幫我們把關,我們決不敢繼續養豬了。”一句樸實的話讓賀東昌深受感動,他說,養殖企業的信任,讓他看到自己工作的價值。
身先士卒
對于賀東昌和同事們來說,在工作中接觸最多的不是實驗室里的瓶瓶罐罐,也不是各種分析儀器,而是那些放養在山上或圈養在欄中的牛、羊、豬、兔等畜禽。“做科研、做課題,一定要到動物中間去,掌握真實的第一手數據,分析研究才更有說服力。”30多年來,賀東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賀東昌的同事、畜研所養牛研究室主任楊效民向記者說起2010年與賀東昌一起到臨汾出差、立項調研“良種肉牛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項目”時所經歷的一切。當時,調研組到鄉寧縣的農村實地查看,由于當地已經使用機械化代替耕牛作業,很多養殖戶都把牛放養在山上或是河灘等僻野之處,想得到牛體的真實數據,必須步行幾公里入山,找到牛群測量。當時正值陰雨天,山路濕滑泥濘,非常難走,隨行人員都勸賀東昌不用去了,可賀東昌說啥也不同意,堅持帶領科研人員踩著兩腳爛泥尋訪調研。遇到不聽話的犟牛,賀東昌就自己走到牛跟前,讓大家比照他的身高和紐扣高度度量,直到把牛體數據完整采集記錄。楊效民說,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次,而每一次賀東昌都很執著。
養著牲畜的棚圈冬天還好對付,到了夏天蚊蠅亂飛,臭味撲鼻,普通人待一會兒都受不了,更不要提長時間待在里面測數據、搞研究了。正因為如此,賀東昌的行為讓身邊的養殖戶和課題組工作人員都很感動。為實地查看、了解奶牛產業的生產現狀和發展瓶頸,賀東昌還親自帶領科研人員深入大同市、山陰縣等奶牛集中地,與養殖戶促膝交談,親自傳授養殖技術。
砥礪前行
自1985年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畜研所至今,賀東昌認真敬業,堅持走出實驗室深入動物中間搞課題研究,收獲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98年擔任畜研所所長以后,他更是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需求,結合地方研究所特點,及時調整學科研究方向,并以地方優良品種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研究為特色,組織開展了晉陽白豬、彩色獺兔選育及晉南牛、右玉邊雞的保種與利用等一系列科學研究工作。
目前,在他和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晉陽白豬這一科研成果已經成功轉化為支持山西省地方經濟發展和煤焦企業轉型發展的龍頭科技項目,在介休、高平等地生根開花。眼下,他又將精力放在了畜產品安全上,希望通過科技攻關,盡早在畜產品食用安全方面構筑起科技防線,為政府決策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也讓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危害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從源頭上遠離人們的餐桌。
面對一項項獲得省內、國家、國際認可的科研成果,賀東昌非常謙虛地說,他只是做了一個牽頭人,這些成果是整個團隊甚至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他要帶領團隊,為山西省成為畜牧強省提供更多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