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里面有個蕭云仙,憑軍功授職千總、督建青楓城。他打仗勇猛,可搞建設不在行。一座城完工,多費了七千多兩銀子,結果因“靡費資財”,被朝廷罷了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因“大額專項資金使用不善”而被追責免職。
官員應該既“能上”又“能下”,崗位調整本就應該是常態。政績突出當然要提拔,不適合崗位要求當然要及時調整——并不一定非要等他犯了多大錯誤、有多大的違法犯罪行為。
然而,這樣一個原本極為正常的組織行為,長期以來卻在很多地方、很多部門的執行實踐中,變成了“能上不能下”的“半拉子工程”。分析起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關系掣肘。干擾干部正常調整的重要因素,首先就是各種關系網。特別是那些因為有后臺而“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干部,組織上想要動他還真不容易。有時剛剛動議,就有各路人馬跑來打招呼,“滿街爭說蔡中郎”,聒噪不斷,干擾視聽;二是觀念落后。就如當年央視春晚上的一個小品,一個農民聽說鄉長“不干了”,就懷疑這位鄉長是不是“腐敗了”?遇提拔則恭維慶賀,遇降職則蔑視嘲諷。這種觀念,在不少干部群眾中產生了“不犯嚴重錯誤不能下來”的錯覺,也讓組織上從保護干部顏面的角度,多了一層顧慮和不忍。
解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問題,必須“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做工作。第一要敢于擔當、排除干擾。認定了某個干部不適合本崗位,要有“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魄力,不管什么領導同事、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打招呼寫條子都要毅然決然地處理。要知道調整干部,既是對崗位的負責、對工作的負責,同時也是對干部本人的負責,在這方面,考驗著組織人事部門的擔當意識;第二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干部群眾認識到領導干部崗位的變動,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現象。那種“上為榮下為恥”的想法,一定要破除。領導干部本人也要轉變觀念,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不要因為過度自信、以為“離開我老人家就要出亂子”而賴崗戀棧。其次要明白做官本身不是目的,做官是為了干事創業,這樣才有“寵辱不驚”之境界,而無“進退失據”之困窘。
讓干部“下”,和讓干部“上”一樣,不能隨意,不能拍腦袋,要有一套健全完善的運行機制。近日,中央印發了《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詳細列明了不適宜擔任現職、應當進行調整的十種具體情形,給那些應該“下”的干部畫了像,這就很好地解決了“讓誰下”的問題;同時又規范了工作程序,建立了工作責任制,這就很好地解決了“怎樣下”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規定》不但是政策法規,也是操作指南。
我們當前的任務,就是執行好《規定》,不徇私、不變通、不打折,真正暢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唯其如此,才能著力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才能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
責任編輯:宋明晏